楚雄师范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教学质量报告
2015-2016学年,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围绕全面实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认真实施学校“十三五”规划,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一)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及服务面向
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根据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服务面向定位:坚持立足楚雄,重在服务云南,努力面向全国乃至东南亚,着力为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截止2016年8月31日,学校共有本科专业48个,其中师范类专业18个。本科专业涵盖理学、教育学、管理学、工学、艺术学、文学、法学、经济学8大学科门类。其中,理学类专业13个,占27.08%;教育学类专业8个,占16.67%;管理学类、艺术学类专业各7个,分别占14.58%;工学类专业5个,占10.42%;文学类专业4个,占8.33%;法学类专业3个,占6.25%;经济学类专业1个,占2.08%。初步形成了学科门类较为齐全、文理并重、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办学格局。
表1 楚雄师范学院2015-2016学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学科门类 |
专业名称 |
专业数量 |
比例 |
理学 |
*物理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应用心理学、数学与应用数学、信息与计算科学、统计学、应用统计学、化学、生物技术、应用物理学、地理科学、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
13 |
27.08% |
教育学 |
★小学教育、★教育技术学、学前教育、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体育教育、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运动康复 |
8 |
16.67% |
管理学 |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市场营销、 财务管理、工商管理、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公共事业管理、会计学 |
7 |
14.58% |
工学 |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网络工程、数字媒体技术、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
5 |
10.42% |
艺术学 |
音乐学、美术学、音乐表演、雕塑、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书法学 |
7 |
14.58% |
文学 |
★汉语言文学、英语、汉语国际教育、泰语 |
4 |
8.33% |
法学 |
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学与行政学、社会工作 |
3 |
6.25% |
经济学 |
贸易经济 |
1 |
2.08% |
合计 |
48 |
100% |
注:*标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标记为省级特色专业
截止2016年8月31日,学校全日制在校学生11066人,其中:普通本科生11003人,留学生63人,本科生占全日制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为100%。函授学生2350人,夜大学生51人。折合在校生11443人。
表2 楚雄师范学院2015-2016学年全日制在校生统计表
类别 |
人数 |
比例 |
普通本科生 |
11003 |
99.43 % |
留学生 |
63 |
0.57% |
合 计 |
11066 |
100% |
2016年学校有43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25个省(市、区)招收本科生,生源数量充足,按本科二批次录取招生,本科招生录取人数稳中有升,生源质量较往年有较大改善。主要表现为:第一志愿报考我校的上线考生大幅度飙升,高分考生及录取考生的上线率与往年相比均有大幅度提高。
2016年我校43个本科专业招生执行计划数2931人,其中省外招生计划480人,占总计划的16.38%;省内招生计划2451人,占总计划的83.62%。
实际招生2931人,在省内录取2449人(文科1048人,理科1072人,其他329人),在省外录取482人。2016年新生报到率再创新高,新生报到2853人,报到率97.34%。
二、师资与教学条件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一是强化组织机构建设,根据改革发展需要,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日常管理工作以及教师学历提高、进修访学、校外兼职教师聘用管理等职能归口到教务处,人才培养与教师培养紧密结合。二是加大高水平人才的引进和支持力度,优化师资队伍的结构。学年内引进博士2人,公开招聘、考核录用了硕士18人,师资队伍进一步得到充实。三是多措并举做好教师培养工作,加快提升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积极争取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办学的政策支持和经费投入,教师队伍整体提升计划持续开展,学年内派出教师访学9人,攻读博士、硕士5人,单科进修4人。晋升教授8人、副教授12人,1人晋升副研究馆员。职称和学历结构继续优化。
截止2016年8月31日,我校共有教职工771人,其中有专任教师575人。学校聘请校外教师26人。专任教师575人中,副高以上职称22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8.61%;具有博士、硕士学位的教师385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6.96%;45岁以下的教师378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65.74%。
学校坚持科研促进教学,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将最新研究成果用于本科教学和人才培养。科研工作按照转型发展要求,着力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服务学科发展、教学改革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教育学学科立项为云南省高校一流学科暨B类高原学科的目标,立项经费400万元,我校学位点学科建设基础更加筑牢。组织了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3个项目的申报工作。完成了2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1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验收评估。申报各类项目290余项,新增项目67项,获得立项经费246.5万元,其中国家级项目6项,省部级项目18项,横向项目3项,地厅级项目7项,校级项目24项。我校科研人员公开发表科研论文30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48篇,SCI、EI收录15篇;出版著作、教材26部,获得省部级奖励3项,申请专利1项,获得国家专利授权3项。大力开展应用型科研,积极开展校地合作项目,鼓励教师走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制定了科研管理工作流程图,继续深化科研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加强了项目过程管理,完成科研项目审计20余项。邀请国内外著名学者和专家讲学、举办雁峰论坛31场次,学术氛围更加浓郁。
(二)生师比
按照教育部基本办学条件指标折算办法,截止2016年8月31日,学校教师总数588人,折合在校生数11443人,生师比19.46:1。
学校严把主讲教师上岗关,多年来一直坚持做好新教师的岗前培训工作,把岗前培训合格作为教师岗位聘任的必备条件。2015-2016学年,主讲本科生课程的专任教师共512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9.04 %。
学校历来重视教授、副教授为本科学生上课的工作,积极落实《楚雄师范学院关于教授、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的暂行规定》,要求教授、副教授每学年必须为本科生上课。在职称评定和岗位聘任工作中,将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对高职称教师的一项基本要求,在各学院(部)津贴发放过程中,对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生课程教学工作也做了严格规定。教授、副教授上课人数和比例逐年增加。
2015-2016学年,我校开设本科课程总数4203门次,教授、副教授承担本科课程1320门次,占课程总门次数的31.41%,主讲本科课程的教授占教授总数的85.71%。教授讲授本科课程251门次,占课程总门次数的5.97%。
我校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生量大面广,加之学费标准低,办学经费非常紧张。2015年,我校严格经费预算、决算管理,把经费预算、决算报告提交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严格公务接待支出审批管理,严格出差及开会审批管理,严格控制财务支出,增收节支,科学理财成效明显。年内多渠道筹措经费,本着勤俭办学、厉行节约、保障重点、统筹兼顾的原则,加强经费管理,优先保证本科教学工作。
2015年底,学校本科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支出1721.49万元,生均 1565元;本科专项教学经费投入320.8万元,生均290元,用于本科教学改革和专业建设的专项开支;本科实验教学经费投入43.05万元,生均39元,用于实验教学运行、维护;实习经费投入89.92万元,生均403元,用于本科培养方案内的实习环节。
截止2016年8月31日,学校产权校园占地面积415788.36M2( 约623亩),生均占地面积35.57 M2。学校现有教学科研及辅助用房124795.11 M2,教室面积31724.84 M2,图书馆面积17188.42 M2,实验(实训)室面积63880.69 M2,行政办公用房面积43972.32 M2,学生宿舍面积77172.11 M2。生均教学行政用房面积15.25 M2;生均实验(实训)室面积5.77 M2;;生均宿舍面积6.97 M2。
学校新校区发展获得楚雄州、市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支持,并争取到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新校区发展按计划推进。花果山校区教师进修综合楼的土建工程封顶竣工,完成投资 2044万元。雁塔校区总体规划第一期改建项目4#、5#学生公寓及附属工程竣工并投入使用。完成各种修缮改造等零星工程23项,总计投资约190万元,基础设施条件不断改善。
2015年底,学校馆藏纸质图书共882336册,生均图书77册。纸质期刊1911种,1911份。电子图书770000册,数据库18个。当年图书流通量为157601本次,电子资源访问量1179586次。当年文献购置费投入200万元,新增电子图书50000种,新增纸质图书37280册,新增数据库2个,年生均进书量为3册。图书馆服务功能完备,拥有多种现代化的服务手段,近年来,通过大力加强网络化和数字化文献资源的建设,图书馆在线服务体系基本建成,初步建成了彝族文化数字化加工中心和网络传播平台,图书馆转型升级持续推进,开放建设和个性化服务成效显著,为学校转型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2015年底,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8403.79万元,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7344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为1616.98万元,当年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占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的比例为23.83%。校内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71个,累计面积20981.85 M2。耐用时间在一年以上、单价1000元以上的本科实验设备6528台(套),总价将近2878万元。
学校有各类教室316间,其中网络多媒体教室208间。教学用计算机4323台,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39台。
当前,学校信息化应用已经覆盖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2015年,建成教育科研网云南省第一个地级节点,完成了总投资400余万元的“数字化校园”一期工程建设任务,并启动了总投资250余万元的“数字化校园”二期工程建设,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截止2016年8月31日,学校有信息化设备资产总值4394.59万元,其中含软件294.43万元。校园网主干带宽达10000M,出口带宽达到1100M,全校接入的网络信息点已达11857个(其中:无线接入3000个),电子邮件系统用户数2780个,管理信息系统数据总量2000GB。在校学生都可以在宿舍、教学区接入校园网,完成选课、课件下载、网上答疑、名校网络课程学习、资料查阅等各种用网操作。学校公共机房软硬件环境不断优化,充实完善了学习平台的共享资源,建立了课堂教学远程观摩视频系统,可同步共享初高中的课堂教学实况资源。学校自主研发的新生报到管理系统投入使用,办公(OA)系统升级2.0版,网络认证计费、电子邮件系统及校园“一卡通”等业务不断升级,校园数据共享联动格局基本形成。
三、教学建设与改革
1.专业建设稳步推进
学校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遵循“科学规划、重点支持、持续发展”的原则,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增加经费投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截止到2016年9月30日,学校48个本科专业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1个。组织完成了学校“第九批重点专业建设项目——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建设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财务管理2个专业获得立项建设。完成了第六批2个校级重点专业的验收。2015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立项为2015年应用本科高校转型专业建设项目。
2016年学校在新增运动康复、书法学两个本科专业的基础上积极开展新专业申报工作,申请增设新能源科学与工程、城乡规划、工艺美术、园艺、金融学5个本科专业。当前,学校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一个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渐趋合理、文理并重、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
根据《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工作的通知》(云教高[2015]99号)的文件要求,按照“需求导向、条件保障、特色定位、规模适度、持续建设”的原则,在认真分析我校现有学科专业,结合学校“十三五”发展实际的基础上,教务处与各二级学院一起制定完成了《楚雄师范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并在确定了各年度专业建设任务的基础上,广泛调研,深入研究,合理定位,为进一步推进学校优化专业结构,积极引导学校办学准确定位,不断增强办学特色,发挥了作用,并为学校制定十三五规划在学生规模与专业结构布局奠定了基础。
2.人才培养方案进一步完善
2015年,按照《楚雄师范学院型转发展实施意见》和《楚雄师范学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指导意见》,开展学校转型发展的各项工作。一是积极申报省级以上转型发展“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015年6月,我校成功获批为云南省第二批转型发展试点高校,获得资助经费500万元; 2015年8月,教育技术学专业立项为2015年云南省应用本科转型专业建设项目,获得资助经费50万元; 2015年6月,2个项目获得2015年云南省本科高校转型发展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各获得资助经费1万元。二是按照“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组织开展了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制订了《楚雄师范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评审实施方案》,按集中评审和分组评审相结合的方式,对46个本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评审,然后针对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先后下发了《楚雄师范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补充意见》、《楚雄师范学院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补充意见(二)》及《关于进一步修订、完善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通知》,使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日益完善。三是稳步推进师范教育“整合连贯型”改革,努力培养基础教育合格教师。学校以“质量工程”项目建设为契机,制定了《“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项目立项评审办法》,采用项目建设的方式推进改革工作,共立项20个项目,划拨建设经费22万元。
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运行方案,提高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制定师范类专业“整合连贯型”改革方案,“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通过采取创新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与方法、加大实践实习环节、强化学生教学能力和教师职业技能培养等措施,对原有师范专业进行改造提升,师范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非师范类专业则结合专业性质和学生就业方向,立足地方,面向一线,增加职业技能课程,强化岗位素质训练,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培养地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一线的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努力实现学校办学与地方经济发展、专业设置与地方主导产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人才培养规格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
为适应学分制管理的要求,学校还制定了学分制系列教学管理规定,实行选课制、重修制,稳步推进导师制、绩点制,努力探索弹性学制。通过建立起以学分制为核心的弹性学习制度,不断扩大学生学习自主权,促进学生潜能的充分发挥和学生的全面成长,确保人才培养方案的各项任务和要求都能得到体现和落实。认真实施课程重修等管理制度,推进弹性学制实施,不断深化学分制改革。
新修订的人才培养方案中,全校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为25.95%,实验实践教学学分占总学分比例平均为23.80%。
表3 楚雄师范学院选修课、实验实践教学学分比例统计表
序号 |
学科 |
实践教学环节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
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比例 |
1 |
管理学 |
22.73% |
23.99% |
2 |
理学 |
23.38% |
21.72% |
3 |
工学 |
18.71% |
25.18% |
4 |
教育学 |
24.29% |
28.31% |
5 |
经济学 |
24.71% |
21.76% |
6 |
艺术学 |
28.96% |
29.30% |
7 |
文学 |
24.79% |
33.24% |
8 |
法学 |
21.84% |
27.97% |
3.合作办学途径不断拓展
完成双柏县大麦地乡壁画工程,与双柏县继续推进民族文化研究、民族地区基础教育及高原特色产业等方面校县合作。与云师大签署了联合培养博士后的协议,与云师大联合培养博士生人数增加到3人,与昆明理工大学联合培养研究生工作继续推进。与省内外大批企业、行业深化合作,广泛开展合作培养、研究,校企合作得到深化。联合地方举办各类文化艺术展览19场,积极支持地方经济建设和事业发展,校地合作服务得到加强。与美国犹他谷大学、德国北黑森应用技术大学、德累斯顿应用技术大学签署了校际合作协议。聘请外籍教师3人,招收来6国留学生107人,其中学历留学生30人。接待加拿大、美国、泰国、老挝等高校来访的15个团队。组织14个团队27人次出访,组织了6个学生团队104人次出访学习交流,教育国际化继续推进。
(二)课程建设
构建了“平台+模块”的课程结构体系。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的教育内容和知识结构体系的总体框架,课程设置结构体系主要分为基础素质教育、专业教育和实践教育三个教育类别,下设三个教学平台,包括通识类课程、专业教育课程、实践教育课程,以及相应的课程模块、系列课程或课程群。
在应用型专业中则积极构建通识教育、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和实践教育四个课程平台组成的课程体系;在职业教育中将应用技能课程、训练课程、职业技能鉴定等课程纳入课程体系,加快创新创业教育“进计划、开课程、搭平台、设学分”的要求。
1.本科生课程开设情况
2015-2016学年,各专业均严格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开出了相关课程。全校共开设课程1464门,其中公共选修课89门,占6.08%;累计开设4203门次,其中公共选修课93门次,占2.21%。
合理控制课堂教学规模,保证和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际开课177506人次,开课班级数平均规模45人。
2.精品课程建设
学校始终把课程建设和优质教学资源建设作为教学建设的核心内容,从2005年起开展了以校级主干课程、精品课程为内容的课程建设工作,并以主干课程为基础、精品课程为核心,构建起省级、校级精品课程体系,全面带动学校课程建设水平。学年内组织完成了第九批主干课程,第四批精品课程的验收工作,立项校级精品课程4门。
截止到2016年8月31日,学校共有省级精品视频公开课1门,省级精品课程7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3门,校级精品课程45门。2015-2016学年立项建设了10门校级主干课程项目,使学校校级主干课程建设项目达160门。
学校重视加强教学团队建设,以学科为依托,以本科生基础课程和主干专业课程(群)为建设平台,在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从2009年开始,学校以每个团队8万元的资助力度,对教学团队进行扶持建设。2015-2016学年,学校共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教学团队11个。
学校制定了《楚雄师范学院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章程》,提高了学校教材建设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和制度化水平,同时成立了学校第三届教材建设指导委员会,进一步加强了对教材的管理、选用、立项、评选等方面的工作。
鼓励使用面向 21 世纪课程教材、国家级规划教材和教学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2015-2016学年,我校4位教师出版教材4部,其中一部列为国家级规划教材,3本教材获云南省精品教材。
1.教学改革研究取得新成绩
学校紧紧围绕提升本科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每年开展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立项工作,并设立专项经费资助研究。学年内共立项校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15项,学校校级教改项目数量增至148项,省级以上教改项目达7项。截止目前学校有省级优秀教学成果6项,校级优秀教学成果59项,这些成果为近些年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实践的结晶,大部分成果已经推广应用到学校本科人才培养实践中,取得良好成效。
2.本科教学工程建设成效明显
学校积极组织申报2015年度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建设项目。根据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的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在校级“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精心策划、严密组织、加强指导,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有效申报省级、国家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18类41项,为申报项目最多的一年,2015年除部分师资培训项目(高校教师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培训项目、名师工作室省内访问学者项目)共有9个类别17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1个类别3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共获得上级资助建设经费583万元,为获得经费和立项数最多的一年。至此,我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已达88项。2016年,根据教育部、云南省教育厅的有关工作部署和要求,在校级“教学工程”项目建设的基础上,积极申报省级以上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共推荐申报5类35个项目,共获得教师项目3个,即“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项目”、“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2016年云南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各1项;学生项目30个,即30个“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获得省级项目立项,其中有10个项同时获得国家级立项。
同时,组织完成了我校“十二五”期间省级质量工程项目建设的检查验收工作。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开展“十二五”期间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检查验收工作的通知》(云教函〔2015〕367号)要求,完成了我校53个项目的检查验收工作。对校级精品课程、主干课程、教改项目、重点专业等在内的37个校级建设项目进行了验收,对16个项目进行了年度检查。通过不断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筑牢了学校转型发展的质量基础。
学校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理念,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的思路,继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制定就业技能课程设置管理办法,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快完善。通过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形成“以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学术科技活动、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的专业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为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了平台,有力促进了学校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1.重视实习基地建设
我校历来重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截止2016年8月31日,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4个。实习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专业实习、课程实习、教学实习、野外实习、艺术实践、社会实践与调查等实习实训活动的开展提供了保障。这些实习基地每次可累计接纳4719人实习,2015-2016学年共接纳671人次实习。
2.强化实验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严格按照教学大纲要求开出实验,改革和更新实验教学内容,减少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不断开发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以充实实验课程教学内容。认真执行实验教学管理办法,严格按照实验课程教学大纲和实验教学计划组织教学,加大实验实践课程的监督及检查力度。每学期第15个教学周,组织学生对全校所有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与部分非独立开设的实验教学进行测评,并将测评结果反馈给各相关部门,有效监督实验教学的运行情况。2015-2016学年,学校共开设实验课程502门次,其中独立设置的实验课程66门次,通过教学强化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高了实验教学效果。
3.认真做好实习工作
组织完成了2012级17个专业1223名学生开展教育实习和19个专业1006名学生的专业实习。根据实际情况,将学生的实习分为国培项目顶岗实习、实习基地集中实习、就业基地集中实习、分散自主实习四种类型,分类管理,充分尊重各专业的实际情况,尊重学生的实习意愿,提高实习质量。
4.提高毕业论文(设计)质量
学校重视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工作,为规范管理,自主开发了“楚雄师范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管理系统”,系统将毕业论文(设计)从题目上报到学生答辩,分为三个阶段、十六步进行全程管理与监控,保证了毕业论文(设计)的整体质量。同时为加强学术规范管理,杜绝学术不端,保证学生毕业论文(设计)质量,使用中国知网(CNKI)“大学生论文抄袭检测系统”,对所有学生毕业论文进行检测。论文文字雷同比例超过20%的不允许参与答辩,对论文进行修改达到要求才参加答辩,大大提高了毕业论文(设计)质量。2015-2016学年,我校共有教师502人次参与了37个专业共2281名学生2280个毕业综合训练课题(其中,在实践中完成1611项,占70.67%)的指导工作,最终评定优秀90人(占3.95%)、良好1117人(占48.97%)、中等833人(占36.52%)、及格239人(占10.48%)、不及格2人(占0.08%)。从优秀论文中精选出67篇,汇编成2016届优秀毕业论文(设计)集。评出优秀指导教师34人,充分发挥优秀指导教师的示范作用。
5.以科技竞赛为平台,推进创新教育
学校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积极开展专业学科竞赛及课外实践活动,实施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努力构建创新教育的平台。2015-2016学年,学校共有6名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根据云南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要求,学校组织开展了2016年立项的省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的申报工作,截至目前,有30个项目获得省级立项,其中有10个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同时美术与艺术设计学院获得云南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系)项目,物理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获得云南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基地建设项目。12名学生参与教师科研项目,学生发表学术论文8篇,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扎实推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尽早参与科学研究,培养和训练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015-2016学年,各二级学院按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要求,进一步完善专业技能和职业技能训练方案,落实训练地点、时间和指导教师,督促学生持续开展专业技能训练,并积极组织各种专业证书资格考试,提高学生技能训练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各种级别的学科竞赛,为学生搭建展示专业才能和个性特长的平台,达到以赛促练、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目的。2015-2016学年,有97名学生考取了研究生,组织并支持学生积极参与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儿童诗画创作比赛、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等全国性学科专业竞赛,有52名学生共62人次荣获62项奖励(国家级19项,省部级43项)。
表4 楚雄师范学院学生2015-2016学年获省级及以上各类竞赛奖励情况表
竞赛名称 |
获奖
时间 |
获奖类别 |
获奖
等级 |
获奖
人次 |
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儿童诗画创作比赛 |
2015 |
国家级 |
一等奖 |
1 |
2015 |
国家级 |
二等奖 |
6 |
2015 |
国家级 |
三等奖 |
1 |
全国小学教育专业大学生书法比赛 |
2015 |
国家级 |
二等奖 |
1 |
2015 |
国家级 |
三等奖 |
2 |
第十九届外研社杯全国大学英语辩论赛全国总决赛 |
2016 |
国家级 |
三等奖 |
1 |
全国大学生网络商务创新应用大赛 |
2015 |
国家级 |
三等奖 |
5 |
2015 |
省部级 |
一等奖 |
5 |
2015 |
省部级 |
三等奖 |
5 |
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 |
2015 |
国家级 |
二等奖 |
1 |
2015 |
国家级 |
三等奖 |
1 |
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写作大赛云南(赛区) |
2015 |
省部级 |
二等奖 |
1 |
2015“外研社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云南(赛区) |
2015 |
省部级 |
三等奖 |
1 |
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 |
2015 |
省部级 |
二等奖 |
3 |
2015 |
省部级 |
三等奖 |
14 |
云南省教育系统规范汉字书写大赛 |
2015 |
省部级 |
一等奖 |
1 |
2015 |
省部级 |
二等奖 |
3 |
2015 |
省部级 |
三等奖 |
1 |
云南省大学生心理情景剧比赛 |
2015 |
省部级 |
三等奖 |
5 |
云南省大学生合唱重唱比赛 |
2015 |
省部级 |
二等奖 |
2 |
云南省高校第四节东南亚语演讲比赛(泰语组) |
2016 |
省部级 |
三等奖 |
1 |
云南省高等学校学生职业技能大赛会计科目扑克大赛 |
2016 |
省部级 |
二等奖 |
1 |
四、质量保障体系
学校坚持把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坚持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牢固树立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办学生命线的观念。学校定期召开教学专题工作会,解决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中的重大问题,党委会、校长办公会经常就本科教学相关议题进行研究。学校确立了校领导分工联系学院制度和工作机制,校领导深入学院教学第一线了解教学状况,指导、督促教学日常工作,及时协调解决教学中的实际问题和困难。学校每月召开本科教学工作例会,由分管本科教学工作的校领导、各学院院长、分管教学工作副院长、教务处及相关部门负责人等参加,部署本科教学工作,通报教学信息,交流总结工作经验,集体研讨本科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措施和办法,提出教学改革新举措。此外,学校在经费投入、教师职称评聘、编制管理、奖励、评优等诸多方面向教学一线倾斜,确保教学工作中心地位落到实处。
经过多年的建设,学校先后修改、制定教学建设与管理文件90余个,并汇编为《教学管理规程》(上、下册),涉及教学管理的各个方面。2015-2016学年,以《楚雄师范学院章程》为指导,为进一步强化教学中心地位,加强组织保障和内涵建设,全面提升本科教学质量,制定(修订)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分别是:《楚雄师范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章程》、《楚雄师范学院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意见》、《楚雄师范学院就业技能课程设置管理暂行办法》、《楚雄师范学院本科学生转学转专业实施办法》、《楚雄师范学院“双师型”教师培养暂行办法》、《楚雄师范学院关于加强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建设工作的意见》等教学管理文件,进一步增强了教学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通过多年理论探索和管理实践,我校逐步完善、构建了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初步建立了一套以“制度、组织、决策、运行、评价、反馈”六个方面有机结合、良性互动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基本做到了制度完善、组织健全、决策科学、运行良好、评价规范、反馈及时。
日常教学质量监控的主要措施及运行情况:
一是坚持教学检查并定时通报。形成了一套规范系统的日常教学检查制度,每学期均按照学校行政工作要点和教学工作要点要求,并结合学期各阶段教学工作重点,制定期初、期中、期末教学工作检查实施方案,并组织校院两级对期初、期中、期末的各项教学工作实施认真的检查,并将检查结果以通报方式发布,进一步规范了教学环节,保证了教学秩序正常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
二是坚持领导干部听课制度。2015-2016学年,全面落实《关于加强校级领导教学督查工作的意见》,由学校党委书记和校长带头,分别围绕期初的教师和学生上课到位情况、期中的教师课堂教学、期末的考试考场巡查为主要内容开展督查。通过校、院领导深入课堂听课,了解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状况,就教学问题与教师和学生交换意见,及时解决存在的问题,确保了学校各项教学工作的井然有序。
三是坚持学生教学信息员和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每个班级设一名教学信息员,教学信息员每周收集和上报教学工作问题,教学信息组长进行分类汇总,教学评估中心及时反馈和解决问题。2015-2016年,学生教学信息员共收集200余条信息,内容涵盖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学管理和教学条件等方面。2015年12月、2016年6月,教务处分别开展了全年两个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工作,并对网上评教数据进行了分析整理,向教学单位反馈了学生网上评教的信息与结果。
四是坚持开展教师教学技能竞赛。2015-2016学年,组织了学校第十四届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竞赛,评出了一等奖2名,二等奖4名,三等奖4名,共10名教师获奖;组织了2015-2016学年课堂教学优质奖评选活动,10名教师获得课堂优质奖奖励。这些举措进一步强化了教学中心地位,鼓励教师深入钻研教学,在教学技能、方法上脱颖而出,强化了教师的质量意识,初步形成了加强内涵建设,人人规范教学活动、个个关注教学质量的良好格局。
学校重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制度建设,建立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规范,形成了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分析、反馈制度;收集和分析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组织学生评教,开展教研室评估,以及督导专家评教是我校常年坚持的常态化教学评估工作。按照《关于在新建本科院校进行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教高司函[2012] 102号)、《关于在全国部分省(直辖市、自治区)新建本科院校开展2015年度教学基本状态数据采集工作的通知》(教高评中心函[2015]37号)的要求,完成了2015年本科教学基本状态数据的收集、采集工作,并做了数据分析报告,从数据情况看,我校本科教学质量近年来处于持续稳步提升状态。
(五)审核评估工作开展情况
一是继2015年底召开教学部门审核评估学习交流大会之后,组织召开了行政机关和教辅部门审核评估学习交流大会,深入剖析学校办学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在对照审核评估要求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度思考和探讨,在全校范围内掀起了学习评估、研究评估的热潮,为学校下一步的审核评估工作指明了方向,统一了认识,理清了思路,凝聚了人心,营造了良好的评建氛围。
二是密切关注和跟踪教育部审核评估进程,年内以各职能部门、教学单位负责人为对象,共组织两批12人参加了教育部教育教学评估中心组织的第一期和第三期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研讨培训会。通过参加培训研讨,提高了各部门对审核评估价值和意义的认识,进一步清晰了审核评估工作内容和方向,也在与兄弟院校探讨交流的过程中增长了见识和经验。
三是在反复修订的基础上发布了《楚雄师范学院本科教学评建工作方案》,明确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的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和工作原则,建立了工作组织机构,明晰了工作任务和要求,同时也就工作进程和主要任务作了相应安排,为学校迎接审核评估打好了坚实的基础
五、学生学习效果
学校不断完善政策制度,改善学习和生活条件,积极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利用现代化手段不断提升服务能力,为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从学生座谈反馈的情况来看,学生对学校的考风、教师备课、教师应用多媒体教学,以及学校的培养目标、学风等几方面满意度较高。
学校坚持开展学生网上评教活动,2015-2016学年,本科生共计40315人次参与评教(占应评价人次总数的63.54%),参评课程2377门次,其中“优秀”(90分及以上)课程760门次占31.97%,“良好”(80-90分)1617门次占68.03%,反映出学生对课堂教学满意度较高。
学校2015年组织7645名本科学生参加了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优秀40人,良好820人,及格5642人,不及格1143人。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及格率达85.05%。
2015-2016学年,应届本科生2281人,其中毕业2236人,结业45人。毕业本科生中获得学士学位2221人,毕业率为98.03%,学位授予率为97.37%。
应届本科毕业生中,录取硕士研究生人数为97人,考研升学率为4.34%。
截至2016年8月31日,应届本科毕业生就业1988人,初次就业率为88.91%。
学校继续完善就业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毕业生就业工作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认真组织省内各专场招聘活动,组织了2场大型校园招聘会。组织了600名学生参加了职业资格认定培训,完成700名毕业生免费创业培训,全部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组织3期免费公务员考试培训班、1期事业单位招考培训班。鼓励毕业生参与出省就业、西部计划、特岗计划、“三支一扶”等各项项目,做好与福建闽江的实习就业一体化合作工作,组建就业信息联络员队伍。
2015年底,学校再次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连续11年获得此项殊荣。同时,我校还获得了2015年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质量提升奖。连续十年被评为“云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
六、特色发展
楚雄师范学院作为一所设立在民族地方的本科师范院校,在转型过程中,强化对地方经济发展应用型服务的同时,把“师范教育”作为最大的特色来抓,加强师范教育特色建设,走出了一条地方院校转型特色发展之路。
(一)师范教育平台建设成效显著
2014年,学校推出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入选教育部“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标志着我校以教育改革思想为引领,以项目为平台,以人才为支撑的校级、省级、国家级三级师范教育平台建设新体系正式形成。2014年,学校“教育学”学科带头人罗明东教授成功入选云南省首批“云岭学者”, “云南省教师教育模式创新研究团队”成功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以上三大成果的取得,使我校师范教育迈入了云南省高校先进行列。作为民族地方师范学院,学校还积极发挥在地方民族教育研究与发展方面主力军作用,学校“民族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与技术研发团队”入选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学校在民族教育研究与发展领域获得了一大批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和省级项目,对于支持地方民族教育事业发展发挥着积极作用。
目前,学校已经构建起以“云岭学者”领军人物为特色建设核心,形成团队建设、平台建设、国家级项目建设三大特色建设主攻方向,带动教育理论创新、学术带头人培养、本科生培养、研究生教育、卓越教师培养、民族文化教育、骨干教师培训等方面快速发展的师范特色建设新格局,学校师范特色建设已经进入快车道。
(二)应用型人才培养成绩斐然
2008年,学校开始启动教师教育“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大刀阔斧破除以往师范教育在教育理念、教学体系等方面的陈旧桎梏,对原有师范专业进行全方位改造,提升师范教育内涵,使其更加符合当前国家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新要求。一是大胆创新课程体系,通过设置职业教育课程平台,将模拟训练、职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鉴定课程统统纳入课程体系。二是围绕学生能力提升目标,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三是持续推进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不断以新的理论和思想来引领和指导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前进方向。四是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积极构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同时学校在改革探索中还注意不断总结和反思,相继推出了一系列在国内外都有不同凡响的理论成果,有力指导了学校教师教育改革工作,教师教育改革的影响力与日俱增。经过几年的改革培养,我校培养的师范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更加全面,我校师范生参加全国教育学科及专业素质技能大赛屡创佳绩,师范生择业能力增强,教学工作适应更快,受到中小学校的普遍欢迎,学校连续11年荣获“云南省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目标责任考核一等奖”殊荣,师范生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高,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三)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日益多样
学校坚持应用型大学的办学定位,把握“师范为特色、应用为根本”的办学方向,彰显“应用性、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的办学特色,秉承“学以致用、教以致用、研以致用、管以致用”的教育理念,以“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为人才培养基本目标,以“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品行好”为特色目标,着力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针对边疆民族地区不同社会需求,学校积极探索乡村教师培养路径,构建了“整合连贯型”教师培养模式、小学“全科型”教师人才培养模式、“综合型”教师培养模式等多种教师教育培养模式,突破“单一型”教师培养模式的局限性,为乡村学校持续输送大批优秀毕业生,满足乡村基础教育改革的现实需要。建校38年来,学校已累计为地方输送本专科毕业生3万余名。广大毕业生活跃在省内外基础教育单位,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和其他行业领域,社会反映良好。
学校始终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求发展,教学、科研、服务一体化,全方位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繁荣服务。通过与省内外知名大学、企事业、基层一线合作共建,建立了国家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点、职业技术资质培训中心等各级各类培训基地,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为地方教育事业、企业和行业服务。尤其是近年来,学校采取集中研修与返岗总结、校内集中与省外交流相结合的培训模式,聘请省内外知名教育专家学者担任教学,引进最新的教师教育改革成果吸引广大乡村教师参加“国培计划”、“省培计划”以及其他在岗教师培训,收到了良好效果,我校组织的“国培计划”受到农村中小学教师尤其是山区教师的普遍欢迎,学校每年均保持1500人以上的培训规模,在学校持之以恒提高我省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过程中,我校师范教育的优势特色也得到了充分彰显。
七、需要解决的问题
综上所述,学校在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较好成绩,但作为新建地方本科院校,仍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一)专业内涵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
当前,学校学科专业基础薄弱窄小,特色专业群建设、专业改造提升等方面面临着较大困难,同时受地方产业发展规模与水平制约,在推进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协同创新方面难度较大。因此,一是要进一步拓展专业数量,逐步改变目前为追求规模而出现的扩大班级学生人数的严重影响教学质量的状况。二是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要根据学校“十三·五”专业发展规划,结合社会经济发展趋势,继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紧密对接国家和地方产业链、创新链,加快特色专业群培育,逐步建立与地方产业发展对接的学科专业体系,积极拓展专业领域,以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凸显学校地方性、应用型的发展特点。三是在专业的内涵建设上,需要从培养规格定位,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师资、实践实验条件,保障与监控,评价与反馈,调整改进等影响和决定专业培养质量的诸多要素着手,全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
(二)师资队伍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
由于学校属边疆地方院校,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稳定困难,教学科研领军人物依然匮乏,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学校专任教师队伍数量偏少,生师比偏高;个别新办专业教师数量不足;高水平教学团队和学科专业带头人缺乏;师资队伍的数量、结构、水平还不能很好适应学校现实和未来发展的需要。要按照建设一支师德优良,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优质,技能优秀的教师队伍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继续加强博士、教授等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继续做好有行业背景或者工程实践背景“双师型”教师的引进工作,继续面向行业、企业聘请既有专业知识,又有行业背景的技术专家、骨干作为兼职教授或者教师,继续组织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锻炼、学习和培训,鼓励教师获取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加快“双师型”队伍建设。继续实施好中央财政支持地方办学项目计划,全面开展教师队伍整体提升规划,加大中青年教师、应用型、“双师型”师资培养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整体质量。
(三)教学经费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大
伴随学校管理体制变化,学校办学经费已有较大程度改善,但由于学校办学经费主要依靠省级财政供给,渠道单一,因此办学经费不足的问题仍将长期存在和困扰学校发展,导致新校区拓展、花果山校区建设、雁塔校区改造都面临着巨大的资金缺口。今后,既要注意发挥好建设资金的使用效益,还需要进一步多渠道筹措办学经费,加大教育教学经费投入力度,不断增加本科教学经费比例,在部分专业实验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购置、实验实践教学环节运行、实验实践实训基地建设经费等方面仍需持续稳定地投入和改善,以切实保障好应用型办学基本条件。
(四)生源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受高考人数持续下降、区域位置等因素影响,生源质量受到冲击。今后将进一步做好招生工作,做好市场调查,了解社会需求,合理调整招生计划。要发挥好招生宣传信息员队伍的作用,进一步加大招生宣传力度,增强对优秀生源的吸引力,进一步提高生源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