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楚雄师范学院信息公开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0-09-14   审核人:   编辑人:

楚雄师范学院2006年——2010年发展规划纲要

 

  “十一五”期间是楚雄师范学院办学发展的关键时期。为理清思路,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抓住机遇,加快发展,把楚雄师范学院建成一所合格并有一定自身优势与特色的本科院校,根据教育部及我省教育事业“十一五”规划精神,结合学院实际,特制定本发展规划纲要。

一、“十一五”期间学院发展形势分析

(一)现实基础及发展条件

学院自成立以来,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把发展兴校作为第一要务,自加压力,负重奋进,不断深化改革,各项建设长足发展,为学院在“十一五”期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观念。形成了以教学为中心,以科研为支撑,以管理为保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效力,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为学生健康成才和长远发展负责的办学理念。2、科学定位,办学格局初步形成。确立了“面向市场、服务地方;立足彝州、辐射滇西;面向云南、服务全国;发挥优势、注重特色;以师为主、综合发展”,“以本科教育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教学型地方高等院校”的发展定位。初步形成了以普通本科教育为主,多形式协调发展,“把楚雄师范学院建成楚雄地区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窗口、学校科研工作龙头、信息技术服务中心”的办学格局。

3、形成了科学、明晰的工作思路。即围绕把学院建成合格本科院校这一目标,抓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顺体制、激活机制两个关键;深化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三项改革;实施师资队伍、专业学科、教学科研现代装备、新校区建设四大工程;构建科学的行政决策和管理、教学科研成果质量评价考核体系、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教职工管理五个规范管理体系;以“打基础、调结构、推改革、创环境、提质量、争名优”为主线的六大工作措施,全面有效地推进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

4、办学规模不断扩大。目前,学院设有2个系级学院,12个系。已拥有23个本科专业,17个专科专业。招生地域扩大到15个省、市、区,全日制在校生达5999人。同时还开设有函授、电大本专科专业近50个,在籍学员达7968人。学院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成为楚雄地区乃至云南省培养基础教育和中等教育师资及经济建设人才的重要基地。

5、突出“中心”,教学质量稳步提升。以教学工作为中心,不断推进教学改革。按照“宽口径、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以教学管理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为重点,实施了以学分制为龙头的一系列教学改革措施,初步建立了较完善的高等教育、教学体系,办学水平、办学效益和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6、已形成具有师范和非师范类本、专科层次,文、理、工、法、管理、教育六大门类多学科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学科涵盖教育学、地理学、工商管理、中国语言文学、社会学、民族学、艺术学、历史学、体育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电子科学与技术、应用经济学、法学、政治学、外国语言文学等20个一级学科。目前,有1个省级重点建设备选学科,6个院级重点建设二级学科,7个院级重点专业,20个系级重点建设二级学科。为积聚力量打造特色优势奠定了一定基础。

7、人才立校,师资结构进一步优化。采取多种形式培养人才,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立足培养与高质引进并举,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学院现有教职工596人,其中专任教师372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4人,副教授121人,讲师19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数占专任教师总数的36%。有研究生以上学历的教师共106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29%。一大批年轻的教学、科研骨干队伍正在迅速成长。

8、科技工作迈出新的步伐。形成了学术气氛浓厚,科研成果不断涌现,学术水平日益提高的科研工作局面。建院至今,共承担了各类科研课题185项,科研经费累计达4363万元;在国内外各类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文艺作品1000多篇(其中12篇被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19篇被工程索引EI收录),出版专著和参编教材40余部,有75余项科研成果获省、州奖励。一批科技成果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9、办学基础条件进一步改善。目前,学院占地635亩,校舍总面积148764平方米。校园面貌和基本办学条件得到了根本改善。学院教学、科研设备总值达2500万元。图书馆藏书7173万册(其中纸质图书4173万册,数字图书30万种),数字化建设水平和藏书量位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建成开通了与中国教育科研网联网并覆盖全院各部门、系、部的校园计算机宽带网络。

10、强化管理,积极深化内部管理体制改革。学院管理日趋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高。随着以系为管理实体院系两级管理模式的推行,全员聘任制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实施,形成了科学、规范、高效的管理体系。

11进一步加强了精神文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营造了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良好的学风正在形成。“三个育人”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挑战与机遇

1、挑战

首先,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科技教育和壮大人才队伍,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因此,要坚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教育优先发展,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推进重点学科建设,增强高校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从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来看,我院具有良好的发展大环境。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来看,随着我省“十一五”战略的实施和城市化、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我们不仅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发展潜力,而且,也是对我们办学能力与水平的一个重大检验。

其次,随着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的高等教育结构布局调整的基本完成,高校已经展开了新一轮综合实力的竞争,各高校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理论创新、体制创新、科技创新,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人才质量,积极筹措办学经费,打造自身品牌,争夺办学资源和教育市场份额,抢占发展先机,赢得发展机遇。

再次,随着高校办学自主权不断扩大,学校发展的主动性大为增强,竞争越来越激烈。学院正在成为面向社会、依法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生源的竞争、就业市场的竞争将日趋激烈。而随着教育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国外的高等教育开始登陆国内教育市场,民办高校在政策的支持下凭借着他们的办学机制、办学模式的优势对于公办高校来说都有着很大的冲击,我省高校在未来将会面临着重新洗牌的可能。

同时,随着事业单位的改革推进,在法制化背景下,高校管理必须适应政府职能从直接管理转到“规划、布局、评估、论证”上来。如何在未来适应新型管理体制,在众多竞争对手中能发挥优势、错位竞争、形成特色也是学院面临的巨大挑战。

2、机遇

(1)“十一五”规划实行期间,云南教育改革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到2010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18%左右,高考录取率不低于2∶1。我院势必要紧跟我省高等教育继续迅猛发展的趋势,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和文化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2)“十一五”期间,将大力发展高中教育。到2010年教育事业普及将由初中教育阶段进入高中教育阶段。全省在“十一五”期间,在全面实现“两基”目标的引导下,到2010年初中毕业生升学率达到60%以上,将在城镇及经济条件好的农村普及高中教育的大好时机。对于我院的发展提供了大好的发展空间。(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十一五”期间云南省教育改革发展,继续教育和社区教育将成为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两个新亮点,这对我们进一步拓展办学服务范围极为有利。(4)“十一五”期间,学院面临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通过“评”,可以对我院办学理念进行凝炼、提升,进一步统一学院的办学思想,增强高等教育规律理解把握的自觉性,健全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自我约束与监控机制,构建学院教学工作良性运行环境。通过“建”,能及时对诊断出来有关在人才培养工作上的问题与不足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整改,不断调整工作状态,使人才培养工作进入一个可持续发展的良性运行轨道。水平评估的结果,将成为学院极其宝贵的无形资产,评估结果对形成学院的品牌,扩大学院的社会影响,创建省内有一定影响的现代化本科院校提供了条件。

建院以来所取得的显著成绩为新一轮的发展奠定了较好的基础。但是,要清楚地认识到,学院的发展也存在着问题和困难:

(1)我院成立时间短,办学基础相对薄弱,投资体制不顺、办学经费紧张仍是制约学院发展的瓶颈;

(2)学院规模日益扩大、以本科教学为主,多层次办学的大学内部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和相关政策等方面还不能完全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需要;

(3)适应本科优质教学的教师总量偏少,结构不优,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4)优势学科和特色学科不明显。学科专业和人才培养层次结构还不够合理,专业特色和办学优势还不突出。目前尚无省级重点专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无硕士点,科研实力相对薄弱;

(5)对外开放与交流合作尚处于起步阶段;

(6)学院的软环境建设,尤其是良好教风、学风建设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上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有待进一步加强和改进。

二、“十一五”发展指导思想及主要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党的教育方针和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机制和体制创新为动力,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科技创新能力和社会服务能力为核心,以增强学院办学实力和社会影响力、贡献力为落脚点,进一步深化改革,增强活力,开拓创新,全面推进学院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工作,保持学院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更好地为建设小康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服务。

(二)发展原则

1、坚持改革、开放、发展、创新的原则。把发展作为办学建校的第一要务。

2、坚持实事求是,适度超前,量力而行的原则。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办学观念,促进教育创新,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总体规划、分步实施。

3、坚持抓住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紧紧抓住对学院发展有重要影响的工作,不断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注重培育特色项目,培植学院的核心竞争力。

4、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并重的原则。优化资源配置,达到办学体系总体优化。

(三)发展战略

坚持准确定位,走特色办学之路;统筹规划,走和谐发展之路;贴近地方,走互动发展之路;对外合作,走开放办学之路。实施四大战略。

1、实施人才立校战略。坚持不懈地抓教师队伍建设,增加教师数量,优化队伍结构。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力度,集中力量培养一批在省内同类高校、同学科中有一定学术地位并具有较大影响的学科力量。

2、实施科研强校战略。理顺管理体制,完善管理措施,建立科学合理的科研工作体系,形成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并重的合理科研工作布局。以创新团队建设为核心、以科研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为依托,以重大课题和重点项目为支撑,一手抓科研项目量的突破,一手抓项目质量的提升;一手抓在研项目的实施,一手抓后备项目的规划和准备,力争出成果,出人才,出竞争力,出影响力。

3、实施特色兴校战略。认真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身特点,办出水平和特色。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通过加强学科的内涵建设,进一步整合学科研究方向,在多个研究方向上形成特色和优势。各个学科、专业根据自身条件和实际发展需求,确定各自具有前瞻性、又合理可行的定位和目标,形成学科、专业特色,在某些领域和方面达到省内先进水平,带动全面发展。

4、实施对外开放办学战略。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合作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展科研领域、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力争在科研项目合作、互派教师和访问学者、中外合作办学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四)发展定位

坚持以师为主,综合发展。以培养合格中小学教师为主,以培养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实用型人才为辅的教学型地方普通高等院校的学院发展定位。在教育教学内容上,强化通识教育,大力提高学生的适应性和竞争力。

(五)发展目标

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明显提高的前提下,基本稳定办学规模,办学条件有明显改善,达到或超过教育部对高校的办学指标要求,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验收。在此期间,专业和学科建设有较快发展,专业结构更加合理,专业设置与地方经济和社会结合更加紧密,以师范教育为主,文、理、工多门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初步形成,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进一步提高;教学和科研质量有明显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显著;以本科教育为主,专科教育为辅,全日制教育与成人教育同步发展的多层次、多形式的教育体系基本形成;各项改革取得实质性效果;管理、服务水平有较大提高,校园精神文明建设和管理治校能力得到进一步提升;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综合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力争使总体办学水平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初步把我院建成楚雄地区中高级人才培养基地、教育教学改革窗口、学校科研工作龙头、信息技术服务中心。

1、学校发展目标:坚持立足彝州、服务地方、辐射全省,为地方的经济建设发展、社会文明进步和广大人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服务。以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为主线,注重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进一步完善和推行学分制,实施专业加方向培养模式。培养基础坚实、知识面宽、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综合素质高的应用型人才;坚持以本科教育为主,兼顾专科教育,积极发展成人继续教育,创造条件开展研究生教育。在教育形式上,以学历教育为主,兼顾非学历教育,以全日制教育为主,非全日制教育为辅。

2、专业学科建设目标:按照突出重点、兼顾一般、积极拓展、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的原则,加大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以每年新增1—2个本科专业的速度发展,使本科专业总数达到30个左右。专业学科门类从目前6个增加到7—8个,初步形成具有我院特色学科专业体系。建成2—3个品牌专业;建成2—3个特色专业,力争建设1—2个省级重点专业,以此形成我院的特色与品牌。在普遍提高现有学科水平的基础上,相对集中财力和物力建设好5—6个二级学科,力争建成3—5个基本具备申报硕士点实力的院级重点学科;发展2—3个能对地方产业发展及经济建设起到较好支撑作用的优长学科;力争培养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名以上,院级学科带头人20—30名和学科骨干教师50名以上。为在申报省级重点学科和硕士授予单位上早日有所突破打好基础。

3、办学规模:到2010年,全日制普通高等教育在校生规模达8000人左右,其中本科生约占90%,师范生与非师范生比例为2∶1。成人高等教育和电大高职高专在册学员达到12000人左右,积极开展各类非学历教育,年均培训量达到4000人次,为地方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服务。

4、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校区建设、科研配套措施及教学科研配套设施,办学基本条件达到国家生均配置标准。教育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基本实现教学手段与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三、发展思路及主要任务

(一)发展思路

确立以育人为根本任务,艰苦创业,把学院建设成合格的本科院校这个目标;抓住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和理顺体制、激活机制两个关键;深化教育教学、内部管理体制和后勤社会化三项改革;建设师资队伍、专业学科、教学科研现代装备、新校区建设四大工程;构建科学决策及依法管理、教学质量效益评价考核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教职工队伍管理五个规范管理体系,努力把我院建设成为基础扎实、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优势突出、特色鲜明、质量优良、竞争力强的现代化本科师范院校。

(二)主要任务

“十一五”期间,在继续坚持上述指导思想和发展思路的基础上,重点要巩固办学成果,深化各项改革,提高办学质量和效益,推进学院办学快速、全面、协调、持续发展。主要任务是五个方面:

1、加强和实施好师资队伍建设工程。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化、能力高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与此同时,还要重视管理队伍、科研队伍和服务队伍的建设,充分调动全院教职员工的积极性,推进学院的全面发展。

2、实施好专业学科建设工程。学科专业建设是学院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是办学水平和层次的重要标志,对带动和促进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和教学科研工作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直接决定了学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工程。为此,要以学科为载体,专业为支撑,打造优秀学科、优势学科、特色学科,形成具有我院特色学科的专业体系。

3、实施好教学科研现代装备建设工程。加大教学、科研基本条件建设。进一步提升教学、科研的水平和质量;加强对图书文献信息资源的建设和管理,推动学院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知、共享工程的实施;加强多媒体教室、语音室、计算机室和多媒体电子阅览室的建设,用现代教育技术嫁接改造传统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校园网建设,建设数字化校园,使校内公共信息资源共享,为实现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信息化、网络化提供基础平台。

4、实施好新校区建设工程。以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提供良好条件和优良环境为目标,继续加大新校区建设力度,完成新校区二、三期所有规划建设项目。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具有现代气息和适应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大学校园。

5、积极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学院各方面水平的提升,提高竞争力,有赖于健全合理的现代大学制度。学院要实现快速、全面、协调、持续的发展,离不开现代大学制度的构建。因此,要进一步建立和完善行政决策及行政管理、教学质量效益评价考核管理、对外交流合作的开放办学管理、学生教育管理、教职工队伍管理五个规范管理体系。

四、主要措施

(一)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

1、建设一支与合格本科大学建设相适应的高水平、高质量、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队伍和精干、高效的管理队伍。教职工总数达到860人左右,管理干部和教辅服务人员控制在在编教职工总数的20%以内,教学科研人员占教职工总数的80%以上,师生比1∶〖KG-*2〗16。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的教师比例达到40%以上,具有硕士、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以上。力争培养省级以上学科带头人10名以上,院级学科带头人20—30名,学科骨干教师50名以上。

2、按照培养与引进并举、以培养为重点的原则,大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质量观和人才观,热爱高等教育事业,牢固树立献身科教,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创造条件,使具有真才实学、成果显著的中青年人才尽快进入到高职称系列,并努力成为名师,使具有副高以上职称人员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真正使教师队伍年轻化、学术风格多元化、职称结构科学化。〖JP3〗

3、实施优秀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培养计划。加强重点学科和专业的学术团队建设,提高承担重点科研、教学研究项目的能力,为今后申报建设硕士点打好基础。在优势重点学科造就一批在全省乃至全国有影响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技术专家;进一步扩大与国内外院校的合作交流,扩大学术视野,提高教师创新意识和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的合作与交流。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机制,建立人才引进启动基金,为重点引进的优秀学术带头人提供配套支持。〖JP〗

4、坚定不移地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加强编制管理改革,定岗定责;全面推行全员聘任制,试行双向选择、竞聘上岗,落聘待岗、岗酬对应;按照“绩效优先、兼顾公平,以岗定薪、岗变薪变、按劳按责取酬,优劳优酬、重责重酬”的原则,完善内部分配制度。从分配导向上向优秀人才、关键岗位和实绩突出者倾斜,形成有利于优秀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激励机制。专业技术职务逐步实施评聘分离。开展试点,积极试行各类人员竞争上岗制度,聘约管理,严格考核,逐步实现人事管理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从人事和分配制度上着力,构建和完善优秀教师支持培养体系,优化人才环境,创造条件,打造优秀拔尖人才,强化学院的核心竞争力和办学支撑力。

(二)加快学科和专业建设步伐,提高整体竞争能力

1、强化学科建设。突出建设重点,完善学科布局。坚持“突出特色、发挥优势、重点投入、分批扶持”的学科建设方针,根据学科发展趋势和学院的学科特点,进一步拓宽学科门类,合理优化学科布局,着力建设文学、理学、教育学等优势学科,积极扶持工学、管理学、法学等应用学科,并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积极发展与云南省产业结构调整及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教育等密切相关的新学科。进一步拓展一级、二级学科,逐步形成学科结构相对合理,优势明显,各学科协调发展的学科结构体系。按照择优扶重、重点突破的原则,遴选一些对学院整体学科发展有重大影响的重点学科和交叉学科领域进行重点支持,带动学院的整体学科建设。集中力量建设好“汉语言文字学”、“光学”、“计算机软件与理论”、“民族学”等首批院级建设重点学科,使这些学科接近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重点扶持5—6个学科,使这些学科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努力形成有较高显示度的标志性成果,形成若干个接近或达到全省先进水平的优势学科,带动其它学科的发展,提高学科整体实力。

2、加强专业建设。按照“巩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口径、改造传统,保持优势、形成特色,突出重点、服务地方”的原则,围绕学院的优势与特色学科专业,合理规划专业布局,形成学科专业间的相互支撑与依托,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科为平台,有效促进学校教学的整体健康发展。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和规格,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加大对现有专业结构调整、改造的力度,突出本科教育的特点,按照构建更加宽厚的人才培养平台的思路,整合本科生的培养方案,实施在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提高学生市场竞争力。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学科建设原则,按照“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进一步加强品牌专业和特色专业建设。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适时发展新专业。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布局科学,教学条件优良、有可持续发展能力,能适应学校规模发展需要和有利于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的专业建设体系。

(三)全面推进教学改革,培养高素质人才

1、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以转变教育思想观念为先导,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核心,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为重点,构建质量评价和监控体系为保障,教学管理体制改革为依托,全力提高教学质量,提高人才质量。

2、培养创新型人才,构建更加宽厚的人才培养平台。优化和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学分制教育模式,逐步实行跨学科选修制、主辅修专业制。

3、认真组织,精心准备,确保顺利通过教育部的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全院协同努力,认真组织,精心准备,做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发展”,提高我院的教学水平,确保顺利通过评估。

4、健全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与完善目标管理、资源管理、过程管理和教学质量监控与改进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本科教学质量保障体系。

5、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保障教学经费投入所占比例符合教育部的规定。

6、改革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以精品课程建设工程为龙头,积极开展课程内容、课程结构体系的改革。力争创建省级精品课程3—5门,院级精品课程8—10门;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推动教材建设;培育教学研究成果,鼓励教学创新,在课程建设、教材建设、教学科研和教学成果获奖等方面取得标志性成果。

7、努力创造条件,采取多种形式,积极探索开展研究生的培养途径,积累经验,为申报研究生教育点打好基础。

(四)加强科研和科技创新工作,提高科研和教学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

1、围绕提高质量效益的总目标,继续加大科研工作力度,使我院的科研工作良性发展。在“十一五”期间,努力实现以下发展目标:五年中,新增投入和筹措科研经费总额1000万以上,组织申报科研课题1000项(次)以上,公开发表论文、作品2000篇以上;新增科研立项200项以上,发表核心期刊论文200篇以上,获得地厅级以上科研成果奖励100项以上;科研论文被SCI、EI、ISTP收录30篇以上;争取到省部级科研立项课题10项以上,出版学术著作5部以上,争取到国家级科研立项课题5项以上,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励3项以上,为建成3个以上基本具备申请硕士点实力的院级重点学科,为申报硕士授权单位创造条件。

2、通过科研政策的倾斜,大力支持优势学科,紧紧围绕学科发展方向,汇聚学科队伍,形成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和梯队,力争产生一批具有学科特色和优势的重点学科研究项目;加强基础研究,强化基础、拓展应用,瞄准科学研究前沿,提倡原始性创新研究,争地位、创品牌;加强应用开发和新技术研究,要在解决地方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重大决策问题和关键技术中发挥重要作用,逐步形成一批参与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重大决策的智囊群体。

3、围绕学科建设,加强科研立项工作。鼓励教师积极争取各类科研课题,力争使项目的立项总量增加,质量提高。力争重大项目上有进展,逐年增加,并使这些立项领域进一步向重点学科、新兴学科、所确定的方向集中,使学科建设具有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4、加强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拓展科研空间。抢抓各种机遇,创造条件,争取开展跨学科、跨学校、跨国界的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营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学术环境。通过各种途径,扩大科学研究在全省的影响,开展国内合作研究的空间。

5、加强科技创新与教学、产业的有机结合,促进科研成果向教学的渗透和向产业的转化。提高学校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开展横向合作研究,鼓励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增强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直接服务的能力,开辟我院独具优势的科技产业和科技应用领域,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服务。

6、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充分发挥系(院)科技管理的积极作用,逐步推行目标管理,实行目标管理与过程管理相结合;促进科技管理创新,不断提高科技管理和服务的水平和层次,积极组织和引导科技创新,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加大对高质量、高水平、高效益科技创新成果的奖励力度,建立效益与任务相结合、激励和惩戒相结合、个人利益与实际贡献相结合的有效激励机制。

(五)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高管理水平

1、按照统一、精简、高效的原则,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形成层次清晰、责权统一、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管理体制和机制。按照科学发展,学科、专业归类和规模适度原则,降低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益,逐步调整院系结构,有序调整设置系级学院,健全完善分级管理体制。

2、不断深化改革,转变办学机制。要通过改革建立竞争激励机制,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办学机制。通过进一步改革理顺关系,发挥各级机构职能和各级各类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建立清晰的责、权、利关系,确保校院管理机制科学规范、良性运行,基本建立起现代大学制度。

3、加强机关作风和效能建设,建设精干、高效、灵活、务实的服务型、实干型机关。以“领导满意、教师满意、学生满意”为根本动力和评判标准,把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作为机关作风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继续推进机关效能建设。

4、继续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切实提高管理效益,保障能力,服务质量,后勤效益。整合全院后勤资源,盘活资产,拓展后勤服务范围,最大限度地实现经营性资产的效益和非经营性资产效率的最大化,为学院的主体工作提供有效保证。

5、深化财务管理改革。继续实行统一核算、分级管理、包干使用的办法,建立健全财经规章制度。严格财务纪律,加强对办学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审计与监督;发挥学院的办学优势,广开门路,多渠道、多形式地开辟创收渠道,增强创收能力,增强学院自身“造血”功能。

6、以信息化推动管理现代化,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和效益。加强校园办公自动化建设,提高管理效能,采取有效措施,使所有管理部门干部职工都能够熟练使用网络进行办公,提升校园网的功能,充分发挥校园网在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实现管理的信息化、网络化与办公自动化。

(六)加快校园基本建设,满足事业可持续发展需要

1、拓展学院发展空间。积极向省州争取增加300亩校园用地,以满足学院发展的需求。到2010年,基本解决办学硬件条件和空间不足给学院发展带来的制约,为学院进一步的发展和提升提供保证。

2、搞好校园规划与建设。形成功能配套、布局合理、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具有现代气息和适应学院事业发展需要的现代化大学校园。按照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体系指标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学院基本办学条件,搞好配套建设,确保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顺利进行。

3、加强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充分挖掘和科学地使用校园的有限空间,优化资源配置,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学院的管理运行模式。建立合理的校区学科、专业布局,形成布局结构合理、环境优美、运行有序,管理规范,服务便捷、文明舒适、品位高雅、特色鲜明、整体协调的高质量、现代化校园有机体。继续完善校园美化绿化建设;加强校园综合治理,努力创建和谐校园。

4、加快图书资料和各教学单位资料室建设。加强图书馆藏书和电子图书电子数据库的建设,使馆藏图书达到80—100万册。同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建立一个网络化的文献信息保障系统,资源保障体系。

5、加强校园高速信息网络管理与建设。建成一个先进的、高性能的、比较完善的具有管理功能、提供综合业务服务的校园网应用平台,为学院开展现代远程教育提供重要技术支撑。 6、改善教学科研仪器装备条件。未来五年学院将以每年不少于300万的投入,加大对教学科研仪器设备的投入,逐步更新老化落后设备,增加新的先进设备,着力改善教学科研基本条件,满足发展需要。

(七)优化育人环境,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1、强化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的育人理念,牢固树立“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意识,争创“全国文明单位”,贯彻学院“三育人”评估实施意见,形成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的格局,进一步提升和推进精神文明建设水平,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教育理念。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行为规范教育为基础,促进全面发展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引导学生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学生中着力倡导和培育崇知贵能、勤奋笃实、诚信求真的优良学风,引导学生自觉遵守高校学生行为准则和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做到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塑造学院精神,形成优良传统。增强办学的凝聚力、向心力,培养大学生的兴趣、增长知识、锻炼能力、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建设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形成健康向上、丰富多彩,既有主旋律又有多样化,既有高品位又有多层次,既反映高校共性又体现楚雄师院特色的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营造良好的大学文化。

4、大力加强校风建设。坚持以好的教风启迪人、以优良的学风培养人、以良好的领导作风感召人,以严格的工作作风管理人,引导学生进步,塑造学生成才。要通过认真落实学院《加强师德教风建设的实施意见》、《加强学风建设的实施方案》,切实加强教风学风建设。

5、构建全方位的、具有学院特点的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党团组织建设和学生工作队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训和建设,充分发挥他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学风建设中的骨干力量;认真开展学风建设,教育引导学生端正学习思想,明确学习目的,养成认真读书、勤奋学习、努力拼搏、为国争光的优良学风,营造良好的治学氛围;高度重视大学生社团建设,发挥学生社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教育管理激励保障体系,做好贫困生助学工作。大力开展各种形式的勤工助学活动,建立贫困学生动态数据库,开辟和挖掘校内勤工助学岗位,拓展校外勤工助学岗位,健全工作措施,逐步形成由国家、学校、社会各方参与等多元化的资助体系,为贫困生建起一条切实有效的绿色通道,保证每一个贫困学生顺利完成学业。

6、进一步落实招生和毕业生就业挂钩的措施,以“出口”带动“入口”。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进一步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积极争取扩大招生自主权,在基本稳定招生规模的同时,继续扩大对外省区招生数量。积极开展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明确院、系两级职能职责,构建院、系两级招生就业工作体系。广泛建立起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多种方式开辟就业渠道,拓宽毕业生就业市场,使学生年终就业率保持在90%左右,确保我院普通本科毕业生一次就业率达到省属高校中上水平。

(八)大力发展成人教育和远程教育

1、扩大规模,调整结构,提升层次,提高质量。瞄准市场热点和成人自身学历层次和职业素质(技能)的要求,立足彝州、辐射全省,有计划地扩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和非学历继续教育规模,提高办学效益。构建终生教育体系,形成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举,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并重,本科教育与专科教育互补,成人高等教育与全日制高职高专齐头并进的多层次、多形式、多规格的办学格局。力争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规模有所突破,质量有所提高,类型更加丰富,渠道更加通畅。 2、建成远程教育中心。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积极发展现代远程教育;努力构建具有楚雄师范学院特色的网络化、开放式教育服务体系。

(九)加强对外合作与交流,积极构建开放式的办学格局

1、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加强交流合作,积极开拓合作领域和范围。逐步扩大与国内知名高校、科研院所以及国外高校的交流合作,充分利用外部优质资源,拓展科研领域、加强学科专业建设、提高课程建设水平、促进人才队伍建设。力争有所突破和发展。

2、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积极开拓合作领域和范围。加强学院与国际、国内在办学、科研、人才培养、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实力。

3、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把楚雄师院的教学科研同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密切地结合起来,争取得到楚雄州的更多政策、资金和项目支持,为学校发展营造更好的社会环境,为楚雄州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4、充分利用国(境)外的优势教育资源。不断推进与国(境)外著名高校的各类层次的联合培养工作,鼓励并支持学生团队赴国(境)外参加科研竞赛、体育比赛和各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提升我院各类学生培养质量,扩大我院在国内外的影响。5、大力发展外国留学生教育。在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的前提下,以扩大留学生规模为工作中心,大力推进外国留学生教育工作,各类资源,加大招生宣传力度,采取积极、合理、灵活的招生措施,以东南亚地区作为主要的招生市场,以校际交流生、自费生为主流,争取扩大我院留学生规模。

五、营造良好环境、强化保障条件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1、积极主动争取理顺办学管理体制,吸引社会各界对学院办学的理解,充分争取各级管理部门、职能机构和管理者对学院办学的支持。

2、采取措施,多渠道、多形式宣传学院,提高学院知名度和影响力,争取社会对学院的理解、认同和支持。〖JP3〗

3、加强校园文化、精神文明建设,塑造学院精神,按照品位、特色、氛围相协调的原则,根据营造品位高雅的文化环境,严谨开放的学术环境,催人奋进的学习环境,舒适宜人的生活环境,清新亮丽的生态环境,努力构建和谐的自然环境、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谐的育人氛围,形成浓郁的文化氛围,形成良性发展的有利发展环境。

(二)强化保障条件

1、加强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统一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思想舆论氛围。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发挥其战斗堡垒作用;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落实德育的首要地位。这是确保大学改革、发展顺利进行的思想保障和组织保障。 2、事业成败,关键在人,关键在领导班子。院系两级党政领导班子是推进学院办学事业发展的带头人和主心骨,要按照建设学习型、研究型、创新型班子的要求,有效提高院系两级党政领导班子办学治校的能力和思想政治素质,从而为带领全院师生推进院系改革发展和保持学院稳定提供了重要的管理基础和领导保证。

3、坚持依法办学民主建校方针,转换内部管理运行机制,提高管理效率与水平。坚持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完善党委领导、院长负责,团结干事、集体决策、民主管理的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校务公开制度,加大决策的科学性和透明度,加强群众性民主监督。增强依法行政的意识,提高依法治校的能力和水平,依法行政,以德治教,民主建校。

4、维护校园稳定。落实创建平安和谐校园责任制,加强学校治安综合治理,积极主动维护校园稳定。

 

 



 

 

楚雄师范学院微博
楚雄师范学院微博
楚雄师范学院微信
楚雄师范学院微信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楚雄师范学院学校办公室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