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目标抓落实 决胜收官再发力
全力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在六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楚雄师范学院院长 罗明东
(2020年7月3日)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报告学校行政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9年工作回顾
2019年,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办好人民满意的大学为目标,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云南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学校教学、科研、学生、管理、保障服务各项工作,全面推进了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
一年来,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决维护习近平总书记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学校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学校及时传达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及时传达学习国家关于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会议、重要文件精神,及时贯彻落实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部署;扎实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牢固树立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把初心和使命体现在奋斗中、落实到行动上。学校围绕师生关心的问题进行了有实效的整改,广大教职工的使命感、责任感进一步增强,干事创业的氛围正在加速形成。深入开展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庆祝活动,持续抓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建设,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广大师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更加坚定。
(二)学校应用型办学目标进一步完善和明晰。学校自2014年启动应用型转型工作,经过5年的办学实践,已初步完成应用型转型基本任务,应用型大学架构基本形成。2019年学校在总结前期工作基础上调整完善学校的办学目标,经学校第二次党代会确定,学校的办学目标为: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为:品行好、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的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明确了“一二三四” 的学校发展总体思路。通过办学目标和办学思路的明晰,进一步调动了师生员工的积极性,坚定了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决心和信心。
(三)现代大学制度建设不断健全完善。一是学校不断推进依法治校,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执行党委会议事规则和校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健全校长与书记定期沟通机制,严格执行“三重一大”决策制度;全年共召开校长办公会15次,校长专题办公会1次,研究190项行政事项,行政事项采用立项督查方式进行推进,有效地推进了工作落实,学校行政工作运转有序高效。二是学术委员会按章程开展工作,完成在学术人才推荐选拔、评先选优、学术不端调查、职称评审等工作,学术管理的体制机制不断健全,教授治学的作用不断得到体现。三是加强制度的废、改、立工作,全面清理了各类规章制度,制定各类行政规章制度33项。四是不断完善民主公开机制,召开了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暨工会会员代表大会;不断健全信息公开渠道,加大公开力度,公开各类信息1500余条次;继续坚持教授代表、普通教职工代表列席校长办公会议制度,全年共有15名教授和15名普通教职工列席校长办公会,民主管理与民主监督不断加强。五是畅通师生意见建议通道,为师生解决烦心事,让师生安心工作和学习,其中,及时免费地对师范生、毕业生进行教师资格证国考辅导,有效提高了教师资格证书国考过关率。教工食堂为教师解决了早中餐因时间不够难准时就餐的问题,获得教职工一致好评。有效增强了师生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归属感。“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为核心要素的现代大学制度不断健全完善。
(四)综合改革不断深化。加大内部机制改革力度,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运行机制,一是成立党委教师工作部(与人事处合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二是根据学校应用型办学发展需要成立了合作与发展处,强化合作交流、开放办学、学校发展规划和新校区建设等职能;三是根据国家加大学前教育的要求成立了学前教育学院,学前教育专业建设得到了加强,服务学前教育行业能力不断提升。四是深化财务运行机制改革,积极推行政府会计制度,资金使用效率明显提高。五是按新的改革要求完成了年度职称评审工作。六是启动了绩效改革工作,改革方案正在论证。
(五)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一是修订了55个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启动了各专业“1+1+X” (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与学科专业相关的其他职业资格证书)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二是强化应用型专业建设,建立了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把专业分类为重点发展专业、稳定发展专业、动态发展专业、暂缓招生专业分四个类别进行建设。年内新申报了2个本科专业、1个专科专业、撤销了2个本科专业;立项建设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1个,验收重点专业1个。三是加强应用型课程建设,修订完善课程规划,完善线上线下课程联合建设机制,2019年共开设在线开放同时课程180门(智慧树56门、超星尔雅57门,学堂在线67门);完成了9门精品课程、3门主干课程建设项目验收。四是加强教材管理与建设,国家优秀教材选用率达50%,组织教师参加教材编写,出版专业教材8部。五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建成校外实习实训基地92个,探索分类实习管理,年内共有42个专业学生完成了专业实习;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制定了《大学生创新创业奖励学分管理办法》,大创项目获得国家级立项11项、省级立项33项;加大实验室开放项目,年内验收15个项目、立项20个项目,加强学生职业技能训练,认定职业技能课程学分39人;积极组织学科专业竞赛,获国家级奖26项、省级奖33项。六是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金课”,淘汰“水课”,组织课堂教学优质奖评选活动,12名教师获奖,组织教师参加省级以上教学比赛,5人次获奖;立项校级教学改革项目15项,验收26项。七是加强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建设,不断完善五位一体的教学质量监控模式。八是按照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整改方案和工作要求,深入推进整改工作,进一步强化人才培养中心地位,强化人才培养质量。通过多渠道、多途径、多方式建设,有效提升了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六)教师教育特色不断彰显。完成了全校21个师范类专业认证一级监测报告数据的核验,完成小学教育专业参加二级认证的材料报送,完成了7个师范类专业的认证申请,师范类专业认证工作有序开展;加强师范专业学生职业技能训练,多个学院启动了三笔字、普通话等师范生职业技能训练项目;为了提高学生教师资格证考试过关率,组织了教师资格考试考前培训班, 2400多名学生参加了培训。师范生实习实践体系不断完善,18个师范专业完成教育实习,其中顶岗支教实习127人。我校以实践探索为基础的理论研究成果《乡村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体系的探索和创新》获2019年云南省第22届省社科优秀成果二等奖;我校作为第二完成单位的教学成果《边疆民族地区高校联盟教师教育‘共同体’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获2019年第八届全国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
(七)学科建设、科研工作取得新成绩。学科和学位点建设逐步推进,学校在建的学术硕士学位授权点省级立项培育建设学科按方案启动建设。高层次科研平台建设取得新成绩,“云南省高校智能感知与计算重点实验室”、“云南省高校晶硅材料切割与组件工程研究中心”获批立项,我校承建的省哲社研究基地、高校重点实验室和工程研究中心增加到7个。科研项目工作有序推进,新增国家社科基金立项项目2项和省部级立项项目9项,地厅级项目20项。科研成果不断增多,6项国家级项目已通过结题鉴定,3项成果获得省政府奖励(其中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和三等奖各1项),公开发表论文37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60余篇,出版著作、教材20余部,获专利授权20项,共计发放科研奖励50余万元。应用型科研不断推进,与多家企业开展校企科技合作,启动实施校地校企合作横向科研项目7项,获资助经费46万元,11名教师入选2019年度“三区”科技服务人才支持专项计划项目,为对口企业开展多项科技服务。学术交流活跃,首次申报教育部“蓝火计划”获得支持,“蓝火计划”博士团到学校进行指导。举办了第九届土司制度与土司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和第三届滇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论坛等有影响的学术会议,举办各类学术讲座35场,学术氛围更加浓郁。《楚雄师范学院学报》再创新佳绩,在全国高校文科学报研究会第六届评优活动中获评“全国高校社科优秀期刊”“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主编”“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栏目”“全国高校社科期刊优秀编辑”“玉笔奖”等多项荣誉奖项。
(八)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新成效。一是制定了《楚雄师范学院教师师德失范行为负面清单及处理办法(试行),加强学校师德师风建设。二是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2019年引进博士研究生2人、硕士研究生14人;新增正高职称3名、副高职称9名,推荐上报云南省专业技术二级岗位2人。学校目前共有正高职称76名、副高职称197名、中级职称329名。2019年,1人获评全国模范教师,1人获评全国优秀教师,1人获评云南省优秀教师,1人入选云南省“万人计划”人才,1人入选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1人入选楚雄州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培养人选。三是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完善新教师入职培训制、青年教师导师制,28位2018年入职的教师通过考核,举办了近三年新入职教师培训,共130人次参加了培训;举行雨课堂、学习通等线上教学工具应用与实践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
(九)学生教育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一是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全面推进优良校风学风建设,结合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契机,开展主题系列教育活动22项。二是强化安全教育,开展了10余项专题教育和实践活动。三是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组织开展了2019年“5.25”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月系列活动,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4场,团体心理辅导16场,个别心理咨询92人次。四是加强“易班”建设, 2019年我校被评为“云南省十佳易班工作站”。五是以活动为平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2019年,学生组织开展各类社团活动200余项,参与学生人数10000余人次。六是扎实有效地开展好大学生创新工作,举办了第五届“互联网+”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收集了201个项目,荣获省级银奖1项,铜奖2项;举行了第十届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节比赛,征集作品55件,荣获省级一等1名,二等奖1名,三等奖7名,优秀奖6名。七是强化教育管理和服务意识, 2019年学校被评为云南省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优秀高校,学校花果山校区女生园区4栋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宿舍楼幢;学校雁塔校区公寓2幢314宿舍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宿舍。八是强化国防教育和大学生应征入伍宣传教育,超额完成上级下达的41人(其中毕业生11人)的征兵任务。九是加强助学育人工作,2019年共认定家庭经济困难学生6321人,生均资助达1621元。 10132人次获得精准资助,受资助总金额为1642万余元,十是强化社会责任意识, 2019年,我校共组织无偿献血活动9次,由1674名学生参加献血。
(十)招生就业、创新创业工作扎实有效。一是2019年学校共有42个本科专业和预科招生,计划录取3643人,实际录取3643名(含公费师范生290名、预科升学98名)招生计划完成率为100%。省内文史类录取最低分为520分,高出全省最低控制线40分录取;省内理工类录取最低分为480分,高出全省最低控制线45分录取,生源质量持续得到了改善,全校在校生12606人。二是今年毕业学生共计3189人,初次就业率84.2%,年终就业率93.06%,其中有28名选择并成功自主创业。创新创业有新发展,新遴选增加11个大学生创业项目进入园区创业园,使大学生创业园入驻项目达到31个;2019年又与京东合作,在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院落内增加了近200㎡的创新创业成果转化示范中心,为在校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搭建了更多更好的平台。
(十一)办学保障条件不断改善。完成了教职工周转房、超标办公室、房屋旧屋面防水等近160万元的零星修缮改造工程。启动雁塔校区扩容改造,新建两幢学生公寓项目开工在即。新购纸本图书、期刊1万余册。新购电子图书5万册、纸质图书4000余册,数据库12个、视频2200部、学位论文6万篇。“彝族文化数据库及其共享与展示平台”项目获中央财政正式立项,正在完成六个中央财政支持地方高校建设项目共880万元的建设工作。校园一卡通升级改造项目按期完成,为“智慧校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十二)合作办学工作深化拓展。2019年,学校与双柏县签订第二轮校地合作协议,建立了多个博士工作站开启了合作与服务工作,启动了国培项目计划100万元的双柏县教师培训项目,校地合作不断深化。与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楚雄天人中学等企业、学校、地方部门签订合作协议。完成了楚雄州4600余名行政执法人员的网考任务。与州民宗局合作举办了首届“专业+彝语”选修班,我校50名大一学生进入“专业+彝语”选修班学习;举办了两期“楚雄州小学彝族语言文字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培训班”培训了100余名小学彝族语言文字骨干教师和管理干部。2019年,组织学校教师赴国外访学等项目团队10个22人次;组织学生赴国外实施专业实习实践等项目团队9个124人次;招收长、短期留学生132人次;培训缅甸华文教师48人次;接待国外高校来访团队19个183人次。学校国际合作交流项目不断拓展,学院部门参与面不断扩大,学校合作交流工作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
(十三)继续教育工作不断拓展。2019年,函授招生90人,网络教育招生76人。组织了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网络教育学生部分公共课全国统一考试、央企班组长资格考试共1000余次。国培项目计划完成了8个项目县240人的培训工作,完成256人次的两期云南省中小学音乐教师短期集中研修培训任务;整合校外资源协助新老项目县完成10次“送教下乡”活动,圆满结束了怒江州所有承担的项目县(市)培训任务;进行了“国培”项目学员返岗研修的跟踪实地调研。组织实施了全国函授英语学位考试工作。同时,积极为在校学生获得更多的就业技能提供支持帮助,开展校内非师范生教师资格证办证、认证工作。
(十四)监察审计工作全面强化。通过宣传教育、日常检查、专项督查,进一步强化了教育收费、招标等重点领域、重要环节和关键岗位的风险防控。 2019年,共受理信访件19件,处置问题线索14件。回复干部廉洁自律意见179人次。协助上级纪委开展工作2项。健全完善了学校内部审计制度,规范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制定了11个内部审计规章制度,全年完成了9名处级干部的任期及离任经济责任审计, 11个科研项目经费的结题审计,学校2017年和2018年学生资助、2017年至2019年收取保证金、学校零星修缮的审计工作。充分发挥好监察审计工作在学校建设发展中的监督保障作用。
(十五)校园安全稳定有序。进一步落实了校园安全目标管理责任制,紧扣意识形态安全、师生人身安全等工作重点,加强宣传教育,强化责任,上下联动、师生参与、群防群治;定期开展安全研判工作,定期开展“全覆盖、无遗漏”的安全大检查、大整治活动。坚持不懈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积极配合公安、消防、城管等部门,加强校园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认真做好传染病防控、食品卫生安全检查等管理工作。加强了重大节日、重点敏感时段的校园维稳工作;强化校园网络安全管理,严格网络信息发布审核;不断完善应急体系建设,及时妥善地处理了消防、治安以及地震等突发事件,全年校园无安全事故发生。按楚雄州市要求积极参与楚雄市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创建,有效促进和提升了学校卫生校园、文明校园建设工作。
一年来,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继续保持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文明校园的荣誉称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加深入人心,工青妇、离退休等工作持续推进,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回顾过去,所有成绩与工作浸透着全校师生的智慧和汗水,饱含着全体师生员工的辛勤与付出。这些成绩的取得,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科学指引的结果,是学校在省委、省政府、省委高校工委和省教育厅的领导下带领全校教职工团结奋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学校向全校师生员工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同志们,在肯定成绩、总结经验的同时,我们还要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事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差距。主要表现在:改革力度不够,以改革激发活力效果不明显,教职工干事创业的积极性普遍不高,凝心聚力共谋发展的意识不足;部分干部和教职工责任意识不强,担当精神不足、创新意识和能力不够,效率不高,满足于常规工作基本完成,缺少创新性成果和标志性成果;学校现有教育教学管理运行机制与高等教育改革要求“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还有不小差距;师资队伍结构性短缺,高层次、高水平人才匮乏,“双师型”教师不足,制约了申硕工作、应用型人才培养工作的推进;专业建设力度不够,2018年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全校55个专业,仅仅有5个专业为C类,其他为D类,有11个专业为全省同类专业末位;开放、合作办学的力度不够,争取更高水平大学的支持和帮扶力度不够,校政、校企合作推进学校应型办学的步伐还需加大;“三全育人”的学生管理服务意识还需进一步加强,运行机制还需进一步健全完善;由于体制原因,校区扩展工作推进不大;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滞后。面对这些问题和不足,我们要正视问题,勇于担当,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和改善。
二、2020年工作部署
2020年是艰难的一年。新年伊始,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危害师生健康,对学校工作秩序、教育教学秩序、师生生活秩序造成重大影响。按照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和部署,按照省、州党委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具体安排和要求,学校迅速启动疫情防控工作,把疫情防控工作作为政治任务,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明晰工作责任,构筑疫情防控工作网,科学精准开展防控工作。学校领导坚守岗位,靠前指挥,各级管理干部、辅导员、班主任和教职工尽职尽责,组织全校师生员工用忠诚和担当筑牢学校抗击疫情的坚强防线。面对学生不能正常返校学习的难题,学校科学谋划、统筹安排、精心组织,按学校原计划开课时间如期开展在线教学,实现了开学不返校,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教职工轮班进校工作,学校工作有序开展。在国家作出复工复产复学的部署后,学校按照省教育厅统一安排,组织学生安全有序返校。面对学生返校后新老校区教学、住宿交叉的实际困难,学校统一调度,合理安排,师生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支持配合,全校师生团结一心,共克时艰,既不降低和松懈疫情防控要求,又保障了教育教学的有序运行。截至目前,我校师生、我校辖区内没有发现新冠肺炎确认病例和疑似病例,全校师生安全健康。学校在重大考验面前向社会、向师生交出了满意的答卷。但在欣慰的同时,我们必须清楚的看到学校教育现代化水平还较低,教师和学生现代化教育教学和学习的能力都还不强,必须清楚地看到在线教学给学校教育教学质量带来的难题与挑战。
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十三五”决胜收官之年,也是“十四五”谋篇开局之年。既要抓好今年工作的落实,也要做好“十四五”发展规划,保障学校在下一个五年中赢得主动,阔步前行。当前,教育改革发展进入了高水平、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期,教育现代化发展速度加快,发展的焦点与力量聚集在内涵发展上,竞争更加激烈。学校还有一些短板急需补齐,一些难题需要破解,一些关键指标完成难度较大。学校第二次党代会描绘了学校发展的百年愿景,提出“三步走”的战略构想,明晰了学校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是“调结构,厚基础”,重点是实施好“四个计划”,推进“四项工程”。要实现“十三五”圆满收官,为“十四五”发展打好基础,时间紧迫,任务艰巨。
2020年学校发展的总体思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根本任务,以办人民满意的大学为目标,落实学校第二次党代会任务,以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为中心,以深化学分制改革为载体,以专业综合评价和师范专业认证为抓手,以人事绩效分配制度改革为关键,推进学校办学治校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全面推进学校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加快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
2020年学校发展任务重、挑战多、要求高。我们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扎实做好11方面的工作。
(一)统筹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学校教育教学工作,把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当前疫情形势依然严峻复杂,防控任务依然是当前最大的政治任务。必须高度警惕麻痹思想、厌战情绪、侥幸心理、松劲心态。一方面要抓紧抓实抓细常态化疫情防控工作。时刻绷紧疫情防控这根弦,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全面思谋和推进学校工作。继续落实防控措施,引导师生做好必要的个人防护,不断巩固防控战果。按照省州统一安排有针对性地加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举措,织密织牢疫情防控网,坚决堵住所有可能导致疫情反弹的漏洞,决不能前功尽弃。要聚焦疫情应对中暴露出来的短板和弱项,进一步加强学校卫生安全工作,确保师生健康安全;另一方面要变挑战为机遇,抓住全校师生在线教学的契机,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师现代化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提高学生现代化学习能力,既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现代化进程,又为学校全面实行学分制改革打好基础。要科学统筹安排好疫情防控工作和教育教学工作,确保教育教学质量,妥善安排毕业生就业工作,把疫情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影响降到最低。
(二)进一步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和使命,强化思想政治工作,强化立德树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各环节,建立健全“三全育人”长效机制。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构建融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为一体的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大力推进思政课程的改革创新,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提高思政课程的吸引力;大力推进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发挥专业课程的思政教育功能,优化内容供给,改进方法,创新载体,建设一批育人效果显著的精品专业课程,打造一批课堂思政示范课堂,选树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紧密结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积极推进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中心的校园文化建设,以文化育人、实践育人,浓厚文化育人氛围。积极推进我校建设云南省重点马克思主义学院方案的落实,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建设,加强校内校外的合作共建,提高思政课建设质量和社会服务水平。
(三)抓好教育教学改革工作,完善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1.深化学分制改革。按期实施《楚雄师范学院学分制综合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抓好“七个体系”、“两个制度”建设,即: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学分标准体系;构建以“四个自主”为目标的学生学习保障体系;完善以“金课”打造为重点的课程建设体系构建与国标、省标对接的一体化专业建设体系;构建以分类聘任为导向的教师综合绩效体系;构建以集中统筹管理为途经的教学资源配置体系;完善以质量文化建设为引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完善以“优质优价、学分收费”为特点的学费收缴制度;建立以大类招生培养为特征的招生制度,确保学分制综合改革顺利推进,从 2020 级学生开始全面实施学分制管理。
2.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一是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激励和推动二级学院分类发展,引导各二级学院发挥办学优势,围绕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应用型高水平大学的目标,构建多方位、全过程、深融合的协同育人新机制,加强实践育人平台建设,积极探索与社会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推动课堂教学革命。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通过教学改革促进学习革命,积极推广混合式教学、翻转课堂,结合学校经费投入实际推进智慧课堂建设,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因课制宜选择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科学设计课程考核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引导学生自我管理、主动学习,激发求知欲望,提高学习效率,提升自主学习能力。三是深化学生学业考核评价方式改革。加强考试管理,严格过程考核,加大过程考核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重。健全能力与知识考核并重的多元化学业考核评价体系,完善学生学习过程监测、评估与反馈机制,以考辅教、促学,激励学生主动学习、刻苦学习。四是深化实践教学改革。统筹运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实践教学平台,共建实践教育教学基地,切实加强实践教学过程管理,健全合作共赢、开放共享的实践育人机制。五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加强课程体系整体设计,提高课程建设规划性、系统性,制定一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加大投入力度,着力打造一批具有“两性一度”的“五类”“金课”。六是推进大学质量文化建设。构建“五自”大学质量文化,把质量意识、质量标准、质量评价、质量管理等落实到教育教学各环节,内化为师生的共同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建立以本科教学质量报告、二级学院人才培养综合评价、专业评价、课程评价、教师评价、学生评价为主体的全链条多维度的教育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体系。
3.加强专业建设。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云南省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价工作实施方案》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学校专业建设。一是要按照国家一流专业建设“双万计划”要求,以及云南省“一流专业建设计划”、“服务地方产业发展特色专业群建设计划”要求,实施专业建设激励机制、专业动态调整机制、专业内涵建设机制、专业建设合作机制,进一步优化专业体系,提升专业建设水平,提升专业建设质量;二是把学分制改革中的专业分类与打造教师教育专业群、管理与经济专业群、民族文化艺术专业群、应用技术专业群4个专业群相结合进行专业科学分类,通过分类建设,整合专业建设力量,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三是通过对云南省专业综合评价的课程、教师、教材、测试和就业 5 个指标体系的精准对标建设,同时统筹对接国家“六卓越一拔尖”计划2.0、一流本科专业建设“双万计划”以及专业认证要求,按照学校师范专业认证工作方案和实施计划进一步落实责任,强化自评自建,完成认证相关工作,促进师范类专业质量提升。争取在专业综合评价中,80%专业在省内的专业排序处于中位数以上;更多专业达到国内平均水平及以上(C类及以上类别)、成为省级一流专业建设点,争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零的突破。
(四)创新学生管理服务机制,提高为学生教育服务的质量和水平
创新学生管理机制。更新学生管理理念,确立以学生为主导和服务学生成长成材的学生管理服务理念,着眼学生关心什么、需要什么和为学生解决什么,把学生的“需求侧”与学校的“供给侧”相协同联动思谋学生管理服务工作;按照“三全育人”的理念和要求,系统修订完善学生工作规章制度,将学生在校的学习、生活、安全等纳入学校管理教育服务的内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探索学校、家庭共同参与的学生安全管理制度,落实学生管理服务责任,构建闭环式的学生管理服务运行机制。优化学生管理服务运行机制,建立“导师+班主任、辅导员”“三位一体”的学生助学服务体系,把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行为管理、学业指导、素质教育、职业拓展、学风建设、心理健康咨询辅导、助学资助、就业创业指导、生活管理等职能统筹协调,为学生思想、学业、成长、心理、生活、就业等提供指导与服务;加强辅导员和班主任队伍建设,发挥辅导员和班主任在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的作用;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询服务作用,服务学生健康成长。
稳步推进招生就业工作。抓好招生工作,保持办学规模稳步发展。稳步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进一步开拓就业市场,积极引导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开展精准就业指导服务,高质量完成大学生征兵任务。持续深化创新创业教育,鼓励创业带动就业,促进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
(五)加强人事、绩效和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激发发展活力,为学校建设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保障
1.深化绩效和人事制度改革。一是深化绩效改革,建立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充分发挥绩效调动工作积极性,激发发展活力的作用。二是深化人事管理机制改革。配合学分制改革推进教师管理运行机制改革,建立教师中心,盘活校内外人力资源,完善教师准入制度、分类管理制度、淘汰制度;实行岗位分类管理,管理岗实行职员制,教师岗实行长聘制、短聘制相结合;实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评价结果作为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绩效分配、评优评模的重要依据;实行教师岗位调整制度,对教学评价不能胜任教学者调整到非教学岗位。三是进行高层次人才引进和管理改革,打破现有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模式,重点结合学科专业建设引进高层次人才,建立新的高层次人才管理模式,力争2020年博士人数增加10-20名。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把学习宣传教育和制度建设相融合,建立师德师风建设长效机制;二是在加强“师能”上下功夫。健全新入职教师培训制度和青年教师助教讲培养制度,建立科学的师资培养培训机制,利用国家、省级等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和发挥学校教师发展中心作用,全方位加强教师教学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教师教学比赛,促进教师教学能力提升;坚持教书育人,强化教学工作责任,抓好教学关键环节,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实行教师教学质量评价制度,改革教师教学考核制度;着力提升教师运用现代化手段授课的能力和水平;三是加大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和质量;四进一步深化职称改革工作,按照高校职称评审放管服改革要求深化学校职称改革,建立符合学校实际、充分调动教师积极性的学校职称评审评价机制。
(六)加强学科和科研工作,提升学校的办学层次的科研水平
围绕硕士点突破的中心目标,全力加快重点学科建设步伐,以《各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申请基本条件》为标准,从学科方向与特色、学科队伍、人才培养、培养环境与条件等方面加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建设,与相关领域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为专业硕士的培养创造条件,加强学科人才队伍建设,为学位点申报提供保障。加快推进实施科研强校工程,按照“优化环境、强化应用、深化协同、搭建平台、培育特色”的基本思路,多渠道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和科研奖励力度,改善科研创新条件,搭建哲社基地、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和科研团队平台,推进在建学科和在研项目的各项工作。继续整合科研团队,扩大学术交流,加强科研项目与成果的提质增量建设,积极申报省级科研团队,力争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取得新的突破。继续开展好“雁山讲坛”、“雁峰论坛”等学术交流品牌活动,创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与环境。继续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借助学校品牌建设平台继续拓展校地、校企合作,加快成果转化,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成果。
(七)加强依法治校工作,提高学校现代化治理的能力和水平
把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贯彻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加强依法治校,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推进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办学治校能力现代化水平。一是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坚持和加强党对学校工作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二是按照学校章程不断健全和完善学校各方面的制度,优化学校行政管理运行机制,提高行政管理效能。一方面,以上位法和章程为依据,强化建章立制中的合法合规,强化内部管理的严格规范;另一方面强化制度创新,从制度层面落实学生忙起来、教师强起来、管理严起来、效果实起来新要求,打破阻碍改革的制度桎梏,为学校深化改革提供制度保障。三是加强校学术委员会建设,按校学术委员会章程开展学校委员会换届工作,不断完善工作机制,发挥好校学术委员会在学术事项、道德示范和师德师风建设中的作用,不断发挥教授在治学治校、学术兴校中的作用;四是不断完善民主监督机制,继续坚持和完善校院两级教职工代表大会制度、学生代表大会制度,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内部控制体系建设,强化零基预算,坚持“阳光财政”,提高资金资产效益。完善法律顾问工作机制。加大师生参加学校事务管理和监督的力度;五是编制学校“十四五”规划;六是加强对行政事务的督查督办力度,确保年初计划落实到位。
(八)强化合作交流工作和继续教育工作,提高学校服方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更新对外合作工作理念,把搭建合作平台,探索多途径多类型合作模式作为推进学校应用型办学,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推手,进一步强化对外合作工作。建立与用人部门合作更加紧密的人才培养机制;进一步推动产学研结合,校企深度合作;进一步健全教师队伍协同机制,统筹专兼职教师队伍,推进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资源共享机制,推动社会优质资源为学校共享共用。继续深化与临沧市、双柏县、楚雄州相关部门、区域内重点大型企业等校地校企合作,增强服务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的能力。继续推进与上海体育学院、昆明理工大学等高校合作,共享优质资源,提高学校办学水平。稳步推进学校国际合作交流工作,在巩固现有合作办学、专业实习实践、师生交换、科研合作等项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合作高校和合作项目,加强项目的落实力度,做好留学生教学及管理工作,提升学校国际化水平。
加强继续教育工作,探索新形势新要求下“国培计划”项目实施的新方式,保持“国培计划”项目规模、质量、效益持续稳定发展,推进国培讲项目实施的特色发展和创新发展,培育学校服务基础教育师资培训的特色和品牌。发展非学历教育培训,探索学校作为唯一本科学校的智力资源优势服务地方行业非学历培训的模式和机制,增强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
(九)加快改善办学条件,持续推进保障能力建设
进一步争取上级和地方党委、政府支持,加快校园改扩建工程推进力度;克服困难,加快新建学生公寓工作的推进力度,确保学生公寓按期投入使用;加强老旧设施的修缮改造的统筹,保障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生活基本条件。加强后勤服务保障体系建设,办好师生食堂,解决好师生的后顾之忧。做好中央财政2019年底第二批下达资金(521万)和2020年预计下达资金(800余万)的统筹规划和项目实施,切实改进和提升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和实验实践实训条件。建立学校教学资源统筹协调使用机制,发挥和提高现有资源的效益。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拓展网络教学空间,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以智慧教育建设引领教学改革。加强图书文献信息资源建设,推进智慧图书馆建设,增强图书资源的保障服务能力,加大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服务师生途径的研究,提高资源服务师生的实效性,争取启动校史馆和档案馆的馆舍建设,完成彝族文化数字化博览与传习中心的建设任务。
(十)抓好监察审计工作,构建风清气正、廉洁高效的行政工作运转体系。
不断健全完善学校廉政风险防控机制。要加强廉政宣传教育,引导干部廉洁从政、教师廉洁从教、职工廉洁从业、学生廉洁修德;健全廉政风险防控制度,建立日常检查、重点领域监督、专项督查融合运行的防控机制,强化对重点项目、重要环节及关键岗位的风险防控;要深入贯彻落实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持之以恒纠正“四风”,把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作为铁的纪律,严肃查处顶风违纪行为,坚决防止不正之风防弹回潮;要按照监督执纪工作新要求,按照规范程序加大执纪监察力度,严肃政风政纪。要加强内部审计工作,提升审计监督合力,发挥审计监督职责。
(十一)抓好安全稳定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不断健全完善学校安全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领导到位、责任明确、措施有效、监督有力、齐抓共管、群防群治的工作机制。完善校园预防各种突发事件发生的长效管理机制,健全校园突发事件应对体系,进一步强化宣传教育、形势研判、督促检查、整改落实四个关键环节,着力做好意识形态、信访维稳、网络安全工作,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加强网络安全监管,筑牢网络安全防线。着力抓好校园治安防控,安全生产等工作,配合属地公安、城管等部门持续开展好校园周边综合治理,加强校园安全巡查,及时处置校园治安事件。大力开展安全隐患整治活动,加强各类安全隐患排查,及时发现并处置安全隐患和薄弱环节。继续按上级要求抓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继续做好学校特种设备的监管工作,确保校园安全稳定。
各位代表,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历史只会眷顾坚定者、奋进者、搏击者,而不会等待犹豫者、懈怠者和畏惧者”,学校要实现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靠一代又一代楚师人的努力,必须靠一个又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必须靠一年又一年抓具体工作的落实。2020年,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勇于担当、锐意进取,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拼搏精神,明确目标抓落实,决胜收官再发力,共同谱写建设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