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楚雄师范学院信息公开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楚雄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6-06-27   审核人:   编辑人:

楚雄师范学院“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2016—2020年)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国由高等教育大国向高等教育强国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也是我校转变发展方式、调整发展结构、加快发展速度、提升发展层次和质量的攻坚期。根据《中共中央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共云南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云南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等精神,围绕国家和省“十三五”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总体部署,结合云南省、楚雄州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以及学校实际制定本纲要。

一、发展背景

(一)“十二五”主要成绩

1.应用型办学方向明晰,办学特色逐渐显现。按照国家和云南省高等教育改革发展部署中引导地方部分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要求,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共同讨论达成共识,形成《楚雄师范学院转型发展实施方案》,明确了学校转型应用型办学的发展方向,明晰了应用性、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的特色发展目标。学校获云南省本科高校整体转型发展试点改革项目单位,获省级转型发展子项目4项。学校推出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入选国家“卓越中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全面实施教师教育“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教师教育特色逐渐显现,学校服务地方的能力不断增强。

2.教学改革持续推进,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十二五”期间,新增本科专业15个,目前本科专业总数共46个,其中师范类专业21个,有国家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重点专业1个。新制定了29个教学管理制度,构建了约束、激励、监督协调推进的教学管理机制。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学分制改革、教学质量工程建设等全面推进。获得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24个类别68个,其中国家级10个,省级68个,基本涵盖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建立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2个,获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2项(国家级9项、省级23项);学生获省部级以上各级各类学科竞赛奖励322项次,其中国家级奖励151项次。目前学校共有全日制在校本专科生10649人。“十二五”期间共毕业本科生10207名,其中427名学生考取硕士研究生,学生年终就业率均保持在95%以上,连续5年被省教育厅表彰为“全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一等奖”。

 3.学科建设稳步推进,科研水平稳步提升。“十二五”期间,我校在省级科研团队、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工作上实现了零的突破,有1个学科进入省级“十二五”优势特色重点学科,3个学科进入省级“十二五”学位授权建设学科,入选省高校重点实验室2个,与省内外高校联合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研究基地1个,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工作站2个,入选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云南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与地方联合共建研究基地3个。累计筹措与投入科研经费总额达4836万元,是“十一五”科研经费总额(1774万元)的2.72倍。新增国家科学基金项目26项,是“十一五”立项数(10项)的2.6倍,新增省部级项目62项,新增应用型科研课题28项;获省部级和地厅级政府科研奖励数十项,其中获省部级以上奖励7项,申请国家专利18项。出版专著、教材及参编参著科研著作71部,在国内外各类出版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文艺作品1000多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00余篇。举办各级各类学术讲座、论坛300余场次。学报文章被核心期刊转载、索引量逐年攀升。

4.师资队伍数量稳步增加,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末,学校在编教职工764人,专任教师563人;有正高职称59人,其中教授56人;副高职称187人,其中副教授168人;共有博士26人,硕士366人。有云岭学者1人,云岭教学名师1人,省教书育人楷模1人,省突出贡献专业人才1人,省级教学名师5,省级名师工作室3人,省级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9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2人,省政府特殊津贴5人。

5.基本建设有序推进,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十二五”期间学校新增校舍面积42513平方米,目前学校建筑面积257135平方米,正在施工校舍建筑面积11211平方米,完成102项维修和改造项目,师生教学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建成了覆盖全校的万兆骨干网和无线网络,不断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数字化校园”建设项目完成一期建设,校内信息资源进入初步整合阶段,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新增纸质图书12.59万册、中文数据库11个、共享数据库46个,全校现有纸质图书87.97万册,有电子图书77.22万册。搭建了新书及文化艺术展示平台,建成校本特色数据库3个,具有我校特色的在线图书馆投入使用,实现了图书馆7—24小时的响应机制,并依托百链联盟700多家国内图书馆,构建了图书文献信息海量资源体系。图书馆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6.学生教育管理成效显著,精神文明建设扎实推进。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有效,形成了促进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教育管理服务体系。校园文化丰富多彩,打造了一批体现我校特色的活动精品,受到上级表彰奖励。强化省州“道德讲堂”示范点建设,不断丰富文明创建载体,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内涵,连续2届顺利通过中央文明办复查,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

7.内部管理改革深入推进,依法治校体系逐渐完善。依法制定并实施《楚雄师院章程》。实施“学院制”改革,建立了13个二级学院和1个教学部,构建了校院两级管理机制。以集约高效为目标,构建了学生培养“招生培养就业”一体化、国有资产“购置管理使用”一体化管理模式,管理效能明显提高。按照“重责重酬、多劳多酬,优绩优酬,托低限高和向教学一线倾斜”的原则,推行绩效分配改革,教职工待遇实现稳步提高。后勤管理改革稳步实施,经营产值逐年递增,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实现提升。强化审计监督,以过程、项目全覆盖为目标,完成各类监察360余项,各类审计90余项。各项财务规章制度进一步规范完善。强化民主和公开,各类民主渠道逐步畅通,管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明显提高。

8.继续教育蓬勃发展,教师培训特色明显。“十二五”期间,成人函授本、专科专业由46个增加至70个,校外办学点由3个增至33个,每年学员人数保持在3500人左右,网络远程教育680人,五年内共有函授本专科毕业生18358人。完成多项次省、州级各类教师培训,承办了二十期国家级骨干教师培训班,培训学员4660人,规模为全省第二。为地方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服务开展各类培训2万余人次。设立了云南省出国留学预备学院楚雄分院和楚雄州继续教育中心。与西南林业大学合作开办了研究生层次的“农村与区域发展”专业培训班,办学层次不断提高。

9.对外合作交流有新发展,开放办学全面拓展。先后与美国、德国、意大利、泰国等多所国外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云南师范大学等国内大学签署校级(院)级合作协议,开展联合办学、互派师生、互认学分、学生实习等合作项目。派出87名教师出国留学或学习交流;招收短期留学生390名,学历留学生20名,聘用外国教师32人次;组织学生369人次赴国外大学交流访问;接待国际交流来访人员746人次。有24名学生在国外就业,7名学生在国外攻读硕士学位。与双柏县开展校县合作共建,与省、州部分企业行业、社会团体组织广泛开展合作,形成开放办学体系,有力促进了学校各项事业发展,对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力不断增强。

“十二五”期间,被国家三部委授予“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工会优秀职工书屋示范点”,被云南省住建厅命名为“云南省园林单位”称号,省内审协会评为“云南省内部审计先进集体”,被楚雄州委、州政府授予“‘三五’依法治州先进单位”。

(二)存在的不足与问题

学校在“十二五”期间取得了明显进步,但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和困难。一是学校主动融入国家和地方发展战略不够,学校发展与地方经济建设、地方建设主导产业、新兴产业企业联系不够紧密,没有形成良性互动机制,应用型科研薄弱,学校支持和促进地方经济转型、产业升级作用不明显。二是学校全面深化改革步子迈得不够大,学校占地面积难以满足应用型办学需求,严重制约学校发展;经费渠道单一,完全依靠省财政供给,在基本建设方面捉襟见肘,只能分期实施,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校快速发展势头。三是学校创新创业教育、转型发展与国家要求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专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受资金及人才制约,适应国家新常态下的应用型专业改造与拓展步履艰难;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不足,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开放办学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四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优势还不明显,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不高,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与结构不合理,高学历、高职称、高层次领军人才匮乏,国际化程度仍然不高,学校知名度、影响力有限。(学校现有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比较见表1、表2)。

(三)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两个一百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全面”,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治国理政新方略,特别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展现了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总体框架,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未来发展的新思考、新战略。“十三五”期间学校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一是云南跨越式发展机遇。习近平总书记在云南考察时的讲话,进一步明确了云南的发展定位和发展方向,明确指出云南要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路子,已经成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云南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客观上指明了我校要追赶先进院校,就不能照搬别人的发展模式,不能按部就班地发展,必须立足实际、另辟蹊径,找准突破口和切入点,走超常规、跨越式发展的路子。二是地方大学转型发展机遇。我校在国家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加快地方本科院校转型服务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中抓住了机遇实施了整体转型战略,被列为云南省整体转型试点高校,在应用型办学拓展上赢得了先机,奠定了可靠的发展基础。三是滇中经济圈发展机遇。云南省构建“一核一圈两廊三带六群”区域发展新空间(一核指昆明市与滇中新区,一圈指包括昆明市、曲靖市、玉溪市、楚雄州和红河州北部地区的滇中城市经济圈,两廊指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和中国中南半岛国际经济走廊,三带指沿边开放经济带、澜沧江开发开放经济带、金沙江对内开放合作经济带,六群包括滇中城市群和滇东北、滇西北、滇西、滇西南、滇东南等城镇群),楚雄州“一极一桥一品二区三基地”战略实施(即滇中城市经济圈西部增长极,连接长江经济带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开放合作的桥梁,国际化、高端化的文化旅游品牌,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和全省生态文明建设先行示范区,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重要的石化产业基地、冶金产业基地和绿色产业基地),为学校充分发挥现有特色和优势,努力成为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重要支撑力量提供了有利平台。四是学校办学特色彰显的机遇。我校作为师范院校,目前教师教育已经初显特色,在省内同类院校中具备一定优势,如果在教育硕士培养上实现突破,学校在我省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中,将发挥出更大作用,教师教育前景广阔。

挑战:一是我校作为西部新建地方师范院校,要实现成功转型发展,面临着办学空间、建设资金、“双师型”人才及高层次领军人物等方面因素的制约。二是我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阶段,从主要依靠规模扩张期转向主要依靠内涵建设实现快速发展,特别是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生源竞争更趋激烈的趋势下,我校要在办学规模、效益、质量上逐步赶超省内同类院校,基础薄弱,困难重重。三是学校融入国家、省、州发展战略和服务地方产业发展,对我们的办学水平、创新水平、开放水平是一个极大考验。

二、发展战略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特别是考察云南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深入贯彻落实国家、云南省关于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部署和要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全面推进转型发展、内涵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全面提升育人质量、科研水平、社会服务能力和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努力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二)办学定位

1.目标定位: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多学科综合发展,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在同类高校中具备较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2.类型定位: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3.层次定位: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高职专科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研究生教育。

4.人才培养定位:以“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有社会责任感为基本目标,以“上手快、后劲足、能创新、品行好”为特色目标,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5.服务面向定位:立足楚雄、重在云南、面向全国,辐射东南亚,着力为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6.办学特色定位:应用性、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具体内涵为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教师教育优势突出,学科专业综合性较强,本科教育基础扎实,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

(三)发展目标

1、“十三五”发展目标

“十三五”期间,学校办学达成转型、申硕、突特、创综“八字”目标,即基本实现应用型办学转型,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学位点获得突破,办学优势特色更加突显,综合服务地方能力明显增强,创建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1)办学规模

2020年,学校办学规模达到:全日制本科在校生13000——15000人,硕士研究生30――50人,留学生1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3000人。

2)学科专业

充分发挥文理科基础学科和教师教育优势,积极发展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和省高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交叉学科和前沿学科,重点发展应用型学科,努力推动学校优势特色学科积极争取硕士点。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及时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建成一批有特色的优势品牌专业,切实建立起能够服务和支撑区域经济和行业发展需要的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结构合理、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3)师资队伍

生师比达到教育部合格评估要求,教师队伍、管理队伍、工勤队伍数量和质量满足学校事业发展需要。形成一支规模适度、结构合理、德优能强、充满活力的人才队伍。

4)科学研究

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协同推进,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并行发展,科研针对性、应用性和实效性显著提升,带动学校学科水平提高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促进学校科研创新能力的全面提升,使学校成为区域内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决策咨询的重要基地。

5)基础设施

教学基本条件全部达到国家评估标准。加大校内外实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适应应用型办学需要。继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数字化校园和高水平公共服务平台,推动智慧校园建设,不断改善教师的教学科研工作条件和学生的学习生活条件。

2、具体指标

根据教育部《普通本科学校设置暂行规定》、《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试行)》、新增硕士学位授予单位整体条件等规定和学校“十三五”发展目标,提出学校“十三五”发展具体指标如下:

 

类别

项目

2015

2020

全日制硕士研究生(人)

0

3050

普通全日制本专科生(人)

10649

1300015000

留学生(人)

18

100

成人学历本专科生(人)

2876

3000

师资 

生师比

18.71

181

专任教师人数

563

758871

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数

368

500600

具有博士学位专任教师数

24

80100

具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

224

300350

教授人数

56

80100

专任教师中“双师型”教师比例(%

10

30

国家级教学名师

0

1

省级教学名师

5

10

省级学术带头人

4

8

博士研究生导师数(含专、兼职)

1

3

硕士研究生导师数(含专、兼职)

23

30

国家级教学团队

0

1

省级教学团队

5

10

专业与人

本科专业数

46

63

国家级特色、重点专业

1

2

省级特色、应用型本科专业(群)

4

8

近两届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或省级一等奖

0

2

国家级精品、优秀课程

0

1

省级精品、优秀课程

7

12

国家级规划建设、精品、优秀教材

0

1

省级规划建设、精品、优秀教材

11

20

省级及以上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或本科实践教学能力提升工程项目)

1

3

省级实验实习实训基地与技术创新服务中心

1

5

省级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或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个)

13

25

省级小语种人才培养项目(或小语种人才培养示范点)

5

10

毕业生获得职业资格证书比例(%

50

70

应届毕业生初次就业率(%

88.42

90

本科生升硕率(%

3.6

5—10

校内外实践实训基地

72

83

近五年国家级大学生专业、职业技能竞赛获奖(项次)

151

200

近五年省级高校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6

10

学科与

硕士学位点

0

1

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学科

4

5

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0

1

省部级哲社研究基地

1

2

省部级哲社创新团队

2

3

省部级科技创新团队

0

1

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

2

3

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

2

3

近五年省部级科研成果奖

7

10

近五年国家级项目

26

30

近五年省部级项目

62

60

近五年科研著作

71

70

近五年中文社科引文索引(CSSCI)论文数

20

30

近五年三大索引(SCIEIISTP)论文数

155

160

近五年中文核心期刊论文

337

350

近五年申请国家专利数

18

20

科研成果及专利向产业转化数

1

5

近五年年均科研经费(万元)

>966

>1000

近五年纵向及横向科研经费数(万元)

>3705

>4000

近五年学校投入科研经费数(万元)

>1131

>1200

语言培训中心

0

2

国际合作研究项目

0

2

学生出国交流(人次)

98

200

教师出国交流(人次)

18

40

聘请外籍教师(人次)

6

6

招收留学生(语言进修生及学历留学生人次)

104

250

国外来访(人次)

132

300

学校总占地面积(㎡)

415454

709020818100

生均占地面积(㎡)

38.79

54

教学行政用房(㎡)

139793

183820212100

学生宿舍(㎡)

88841

8884198475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6786.81

6822.57837.5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4.95

10%

纸质图书(万册)

87.97

136.45156.75

生均年进书量(册)

2.99

4

百名学生配教学用计算机数(台)

36.08

10

注:1、表中有“近五年”字样为统计期间数,2015年统计期间为20111月至201512月;2020年统计期间应为20161月至202012月;2、表中无“近五年”字样为统计时点数,2015年统计时点为201512月;2020年统计时点应为202012月。

(四)发展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激活发展动力。把创新摆在学校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全面推进学校改革创新。融入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战略,更新教育思想,创新教育理念,创新应用型办学机制。全面深化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理顺内部关系,释放发展活力,激活发展动力,形成发展合力,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创新科研管理机制模式,联合行业、区域创新力量构建协同创新模式;创新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坚持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办学水平。坚持质量为根本,质量、规范、结构、效益协调同步;坚持把人才培养放在首位,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协调同步;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协调同步;坚持内涵发展为核心,内涵发展、转型发展、特色发展、创新发展协调同步。着力调结构、补短板,使学校办学结构更优、优势更显、质量更高、社会效益更好。

3.坚持绿色发展,树立发展新风。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按照规律办学、按照规律育人,把立德树人放在首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走绿色发展的道路;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培养师生绿色观念,引导师生生活方式和行为规范绿色化。加强绿色校园建设,遵循自然规律,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科学进行绿化,注重低碳节能,实现人与校园建筑的和谐统一。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校,时刻把纪规挺在前面,营造风清气正的新风尚。

4.坚持开放发展,拓展发展空间。坚持“走出去”和“引进来”双向驱动,主动打开校门,加强开放合作。抓住国家 “一带一路”战略和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机遇,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发展战略,借鉴国外先进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学校改革发展,推进国际化步伐。主动对接区域社会需求,构建新型的校政、校企、校际合作关系,在开放合作中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5.坚持共享发展,凝聚发展合力。坚持把师生满意和社会满意作为工作的标准。把“办学以教师为本,教学以学生为本”思想落到实处,把学校事业发展同维护和实现师生员工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把发展的成果体现在提高学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上,体现在拓展教职工成长空间和提高教职工生活水平上,体现在改善师生工作、学习和生活条件上,让学校发展成果惠及师生。利用学校的优势特色和资源服务社会,把学校发展成果与所在地共享,在服务与共享中寻求理解与支持,凝聚发展合力,推动学校发展。

 

(五)发展思路

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立足学校发展实际,“十三五”期间学校的发展思路可以用“一、二、三、四、五”来概括。即围绕一个中心,完成两大任务,推动三大转变,实施四大工程,强化五大保障。依托楚雄的历史文化积淀与经济社会发展,把学校建设成为立足楚雄、服务云南、面向全国,以教师教育为基础、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

——围绕一个中心: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

——完成两大任务:即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审核评估和完成应用型转型基本任务。

——推动三大转变:即推动普通本科到应用型本科的转变、推动本科教育到以本科教育为主并有硕士点突破的转变、推动普通本科师范学院到地方综合性应用型大学的转变。

——实施四大工程:即教学提质工程、科研强校工程、开放办学工程、文化建设工程。

——强化五大保障:即政治思想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大学制度保障、基础条件保障、管理服务保障。

三、任务与措施

为实现学校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主要完成的任务和采取的措施如下。

(一)人才培养

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深化教学改革,强化实践教学,创新学生教育服务模式,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育人方针。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以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成才为目标,大力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课堂教学主渠道与教育管理主阵地融合互动,将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围绕学校定位和人才培养定位修订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以行业企业需求为先导,重点从职业教育的视角进行应用性、职业性改造。积极探索产教融合、校地校企合作、中外合作的多种联合培养方式,根据学生升学深造、就业创业和出国学习等多方向需求,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形成与社会发展融合、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制机制。

优化人才培养层次和结构。抓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积极探索与楚雄州职业教育合作,打通高职专科与职教本科的通道。以硕士学位授权点立项建设学科为依托,积极争取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围绕行业及区域发展做好继续教育和各类培训。形成应用型本科教育为主,向上拓展专业硕士,向下对接高职专科的人才培养层次体系和普通全日制教育与继续教育协调的人才培养结构体系;形成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参与,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融合发展的办学模式与机制。

加强专业建设。按照统筹规划、科学论证、突出应用、分类发展、强化特色、层次推进的原则,构建结构合理、优势明显、特色鲜明、多学科专业协调发展的应用型学科专业体系,形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一体化的学科专业建设格局。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群。强化教师教育类学科专业的特色发展,使教育学学科及教师教育类专业成为省内一流、有优势的学科专业。形成特色鲜明的学科专业体系,形成与地方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相适应的人才培养结构,促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全面提升。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价机制,适度开展专业认证和专业评估。

加强教学建设。把教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中心环节,强化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改革,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教学质量。把教学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任务。全面推行学分制等弹性学制,逐步建立校内外的学分互认机制。深化教学改革,结合行业标准构建以专业素质和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倡导教师指导、学生为主的课堂教学,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加大质量工程建设力度,引领和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强化实践教学和职业技能培养,改革人才质量评价制度,积极推行“学位证+职业资格证”双证书制度。

创新教师教育培养体系。立足学校教师教育传统,全面提升教师教育水平,充分彰显办学特色。加强教师教育创新团队建设,整合教师教育资源,形成整体优势。深入推进“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发特色培养和训练项目,彰显师范生培养特色。实施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小学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师范生培养体制,力争短时间内创出品牌。

创新学生教育服务工作。转变学生工作理念,转移学生工作重心,创新学生教育服务的内容和方式,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长效工作机制。围绕全面提升素质和强化能力培养,把学生教育服务与第二课堂建设结合,搭建学生素质拓展平台,加强体育、美育、心理健康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加强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和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在专业教育基础上,以转变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观念为先导,以提升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为核心,以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为重点,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得到较大提升,社会竞争力和适应性显著提高,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加强就业指导,转变毕业生就业观念,提升就业能力,促进毕业生充分就业,稳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切实推进艺术教育。充分发挥艺术教育对于立德树人具有的独特而重要的作用,以改进美育教学,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为目标,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和校园文化”三位一体为推进机制,加强对学生的艺术教育,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培养深厚的民族感情,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关注文化与生活、文化与社会,形成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和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价值取向和人文品格。

进一步加强实践育人工作。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观念,注重学思结合,注重知行合一,注重因材施教,以强化实践教学有关要求为重点,以创新实践育人方法途径为基础,以加强实践育人基地建设为依托,以加大实践育人经费投入为保障,积极调动整合社会各方面资源,形成实践育人合力,着力构建长效机制,努力推动学校实践育人工作取得新成效、开创新局面。

(二)科学研究

以重视基础研究、突出应用研究为原则,创新科研体制机制,在关注科研总量的同时,提升科研质量,提升科研服务教学、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优化学科结构。按照突出重点、加强培育、分类指导、重在建设、注重实效的要求,不断完善学科体系,进一步扶持优势学科,培育特色学科,加强应用性学科,促进基础性学科,重视交叉学科,构建“院部有目标,打牢基础;学校有重点,集中建设;省上有位置,培强建优”的立体式学科建设架构,合理布局省级、校级重点建设学科,形成能够支撑学校办学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较为完善的重点建设学科体系。

充实学科队伍。以学科或科研方向为纽带组建学科团队,力争把重点建设学科和重点培育学科的团队建设成为高水平学科团队。在主要学科方向上培养和汇聚一批学术带头人、优秀骨干、青年后备人才和高层次创新人才,打造区域性学术技术人才高地。以团队建设带动成果积累,以成果积累奠定项目申报基础,以项目申报带动学科建设,持续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核心竞争力。

增强学科实力。进一步提升省级立项建设学科的水平,大力扶持校级重点建设学科,使部分学科的优势特色更加明显,达到省内同类学科先进水平,形成较强的竞争力。以积极、良好的精神状态投入到学位点创建工作中,对照学位点条件,壮大学科实力,积极推进学科学位点建设。加强与相关领域行业、企业的产学研合作,强化优势学科社会服务能力,实现学校优势学科建设与区域产业行业发展的紧密衔接与良性互动,为专业硕士的培养创造条件。

培育科研特色。统筹兼顾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把基础研究和先进技术的应用与推广研究相结合,走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发展之路。要从各学科的特点和规律出发,找准基础研究的着力点、突破点和应用研究的生长点、对接点,做到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分类对待,分层研究。通过五年的努力,使基础研究在部分领域形成优势特色,完成一批高水平的代表性成果,应用研究成果得到市场、企业、政府部门的认可。

推进产学研用深度合作。围绕发展目标,创新机制体制,把加快学校科研体制改革作为加快科研工作快速发展的重要举措。全面实施科研工作校院二级管理,坚持分类指导、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明晰和调整职能定位,构建新型科研评价体系,全面落实好科研奖励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全校人员开展科研的积极性。整合力量,选出一批以应用研究为主题的项目、成果,主动联系企业、政府部门、相关高校、研究机构,积极推进校企、校地、校校共建研究院、产学研基地、联合实验室、联合工程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构建新型产学研用创新体系;鼓励和支持教学科研人员、学术创新团队主动参与企事业单位重大项目、重大课题研究和科技开发工作,在争取和承担重大科研项目过程中培养人才、锻炼队伍,推出一批有重要影响的原创性成果,推进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创新科技工作发展模式和管理体制。坚持“平台团队项目成果人才”五位一体,加强协同创新,合理引入外部力量,开展实质性、高水平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合作,积极扶持优势传统学科创新与发展;促进面向行业的产学研合作基地建设,积极培育新的基地增长点,培育一批有云南地方品牌特色重点学科、重点项目,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能力。围绕学校转型发展的需要,构建数量和质量并重,以产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可转化应用型成果为重点的科研成果培育体系,通过成果资助、政策引导、评价体系改革、加大奖励和宣传力度等措施,重点培育原创性、标志性科研成果。加快学术队伍建设步伐,完善项目负责人、学术带头人、骨干为主体的学术队伍建设体系。

(三)社会服务

主动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以服务求支持,以支持促发展的与社会良性互动机制。科技服务能力明显提升,政策咨询服务卓有成效,教育服务形成优势。

探索开放办学有效机制。加强国内外合作与交流,探索与国内外高校联合办学、协作发展的有效机制,探索与地方政府、社会合作,争取社会支持和参与学校建设的有效机制,探索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资源共享、协调合作的有效机制。

完善学校社会服务机制。主动融入地方建设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搭建符合区域建设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培训平台,积极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兴产业发展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利用高校人才和智力优势,建立跨学科交叉组合的多类型服务平台和服务团队直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建立主动服务、一线服务、全面服务的有效机制。

提升服务基础教育能力。继续发挥学校教师教育的传统优势,抓好“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实践,以教师教育模式创新团队、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等项目为抓手,创新基础教育师资培养的理念和培养模式,产出一批具有原创性高水平的教师教育研究成果,提升基础教育师资素质和能力,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基础教育师资培养创新和改革的前沿阵地

继续教育向有特色、高水平发展。围绕国家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要求,推进继续教育向有特色、高水平发展。面向地方经济发展和市场需求,统筹规划不同类型的学历教育(成人高等教育、现代远程教育)与非学历教育,推进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协同发展。立足教师教育传统和优势,做好国培、省培工作,把学校建成有特色、有质量、高水平的省级基础教育师资培训基地;针对产业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大力开展岗位培训、行业和职业资格认证培训、继续教育、研究生课程教育等中高端层次的培训项目。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为地方教育事业、企业和行业服务。

促进与楚雄州职业教育结合贯通。充分发挥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交叉中的贯通作用,抓住楚雄州职业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契机,把握国家招生考试改革方向,探索与州职教中心合作办学途径,打通中等职业教育向上延伸的通道,办好职业教育本科、专业硕士,引领楚雄州职业教育,服务地方产业转型升级。

(四)文化传承与创新

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 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文化育人更显成效。充分发挥大学在文化建设中的优势和作用,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文化引领和辐射功能更加突显。

培育现代大学精神。深入开展大学文化发展理论和大学文化建设实践研究,进一步总结、凝练学校办学理念,培育、弘扬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现代大学精神,将办学理念和办学精神内化为师生员工高度认同、共同坚守的价值追求和理想信念,在校内形成更加强大的凝聚力,为学校各项事业的发展营造良好文化环境,提供有力文化支撑。

持续深化精神文明建设。巩固文明创建成果,深化精神文明建设,继续保持全国文明单位荣誉。不断扩大文明创建活动的覆盖面和影响力,及时总结、推广并表彰精神文明建设优秀成果,推出更多有广泛影响的先进典型,在地方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发挥更积极的辐射和引领作用。

加强文化阵地和文化环境建设。打造具有时代特点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和文化建设成果。强化校园人文景观规划和建设,完善文化设施,规范校园导向标识,注重网络文化、学院文化建设。

建设优良的育人环境。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始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进一步增强“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路和模式,充分发挥网络在营造育人氛围、丰富育人手段方面的重要作用。

发挥大学文化引领作用。发挥大学在文化传承中的重要作用,发挥学校民族学、文学、艺术学等人文学科优势,推进民族文化传承与创新;充分发挥文化优势,以高雅的文化产品,服务地方文化建设;加强与政府及企业合作,强化协同创新,推动文化产业发展。

(五)人才队伍

健全、完善科学有效的人才“引、育、用、留”机制,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一支师德优良,教学、科研、管理、服务优质,技能优秀的教师队伍。

坚持师德为先原则。将师德放在教师培养的首位,建立健全学校师德建设长效机制。注重师德宣传激励和实践养成,营造崇尚师德、争创师德典型的良好舆论环境和氛围。健全师德考核机制,将师德考核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和聘用的重要内容。强化师德监督和严格师德惩处,严禁“红七条”的师德禁行行为。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根据学生规模和学科专业建设规划增加师资队伍数量,控制管理、教辅、工勤的数量比例,加大专任教师队伍比例,加大力度提博士、教授比例,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和年龄结构。

健全高层次人才引育机制。改革人才引进和培养机制,积极创造吸引人才、留住人才、人才健康成长的良好机制和环境。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鼓励支持教师在职读攻博士学位和到国内外进修访学;对接云岭学者、云岭教学名师、云岭文化名家、云南省中青年学术技术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依托高水平科研项目、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对学科和学术技术带头人、教学名师和教学科研创新团队的培养,形成一批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团队。

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加大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力度,健全完善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的制度措施,创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氛围和环境,通过基层锻炼、进修培训、学术交流、企事业锻炼、项目资助、学历提升等方式多措并举,促进青年教师尽快成长。

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等原则,做好“双师型”教师建设工作。有计划安排原有教师到相关行业培训或顶岗学习,推动向“双师型”教师转型;实行“双师型”教师职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教师积极参加国家有关机构组织的有关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国家职业(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职业能力认证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资格考试等资格认定。在每年的人才引进计划中安排适当数量用以引进有行业实践背景的高水平技能型人才;面向企业行业外聘一批行业技术专家或能工巧匠作为兼职教师队伍。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30%以上。

(六)现代大学制度

积极推进《楚雄师范学院章程》的实施,不断完善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与监督统一运行、有机协调的现代大学管理体系。深化内部管理改革,激发办学活力。构建依法办学、依章治校、充满活力、健康有序的内部管理体制。

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进一步明晰学校党委的领导职权和校长的行政职权,不断完善党委会议和校长办公会的决策程序和议事规则,积极探索建立更加科学并有利于党委领导、校长负责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

完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学术委员会的学术核心作用,努力探索完善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相互支撑、有机统一的学术管理运行机制。

强化民主管理与监督。充分教职工代表大会和学生代表大会的民主管理与监督作用。探索构建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工作机制,不断扩大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和监督的范围,扩大信息公开,逐步拓宽渠道,提高层次,完善组织和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师生参与学校管理的积极性。

深化校院两级管理体制改革。努力促进学校权、财、物管理重心下移。进一步强化机关职能部门的政策引导、调查研究和考核评估职能,增强服务意识,提高管理服务水平。扩大二级学院管理自主权,着力提升办学实体的管理能力,彰显学校办学特色。

深入推进人事制度改革。探索以分类管理为基础,业绩贡献和能力水平为导向的考核评价机制,充分发挥激励与约束在队伍建设中的作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分配制度,充分调动广大教职工投身学校发展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深化后勤社会化改革。坚持以有利于提高后勤服务质量与管理水平,有利于减轻学校负担,有利于提高办学效益和有利于学校稳定与发展为导向,进一步处理好经济效益与服务保障的关系,努力构建师生员工满意的后勤保障体系,不断提高为教学、科研和师生员工服务的能力和水平。

(七)办学条件

改进和加强学校基础设施和教学基本条件建设,使学校占地面积、建筑面积、教学科研仪器、实验实践实训基地等达到国家办学条件指标,保障应用型办学基本条件。加强图书文献服务体系、信息网络服务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物力资源配置机制,强化资源整合,提高使用效益。积极争取雁湖校区,完善学校三个校区的布局和建设,建设现代化大学校园。

完善校区的建设和布局。全力推进雁湖校区建设工作,加快雁湖校区土地的征用、规划和建设步伐。建设完成花果山校区教师进修综合楼。统筹盘活资源,将校园建设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先进、环境一流、文化氛围浓郁,有利促进学生成长成才的优美校园。

加强实验实训实践基地建设。在校区的功能布局安排中确保实验室、实践和实训基地面积,加大投入,确保实验实训条件与需要相匹配。加强与政府、行业企业、科研院所等合作开辟校外实训基地,建成一批校内外相支撑的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的实践基地。

加强图文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把图书馆建设成为学校乃至当地的图书资料中心、情报信息中心、学习交流中心和文化传播与展示中心的目标,加快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整合共享与集成服务平台建设,加强特色资源库的建设,满足学校师生教学科研和学习的需要。

加快数字校园建设。完善方便师生生活、学习、科研的数字化平台和环境。完成校内各种信息资源的整合,建立集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生活于一体的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信息化建设水平,推进智慧校园建设。教育信息化达到省内同级同类高校领先水平。

加强固定资产管理。继续深化学校固定资产采购、管理、建设一体化模式改革。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制度,提高资产利用效率,提高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信息化水平,保证资产的安全和完整,保证资产的保值和增值,最大限度提高资产的使用效益,为教学科研提供良好保障。

加强安全和谐校园建设。树立“没有安全就没有发展”的理念,强化安全维稳工作领导责任制。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健全矛盾排查制度和预警机制,加强对师生的安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文关怀,完善信访制度,及时化解矛盾。强化人防、物防、技防措施,做好网络和信息安全工作及校园食品卫生的监督与管理,加强校园及其周边治安环境的综合治理。完善校园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维护学校稳定和谐,保证和促进学校事业健康发展。

增强办学资金保障。树立“开源节流,科学理财”的理念,增强经费保障能力。不断适度扩大办学规模,确保财政事业拨款每年都有新的增长,不断提高办学效益。关注国家、省、州改革发展新举措,主动融入各级发展战略,争取更多更好的发展平台和发展资金。建立争取外部资源的激励机制,调动争取外部资源的积极性,争取更多渠道的资金支持。完善财务内部管理机制,构建经费预算、使用、监督体系,规范资金使用,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四、组织与实施

(一)加强党建工作,提高组织保障能力

遵循中央全面从严治党新要求,落实中央党建工作新部署,把握新时期党建工作的规律,创新党建工作新方法,提高党建工作的科学化水平,强化广大师生的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为学校“十三五”规划的顺利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思想、政治、组织、制度和纪律保障。

加强思想建设。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新时期、新形势下中央、省委关于思想政治建设的新要求和新任务。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动权,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办法和实施细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师生员工,继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案、进课堂、进头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入推进高校“六大工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工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工程、网络舆情引导工程、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工程、维护高校和谐稳定工程、校园文化建设工程;把理想信念、政治方向,严明纪律、严守规矩,坚守党性原则、严肃党内生活,廉洁自律、严于律己,勇于担当、勤政(学)务实等落到实处、细处,不断提高领导班子和师生员工的思想政治素养。

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完善基层党建考评体系,坚持创先争优和整顿软弱涣散党组织并举,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维护稳定、凝聚人心、服务师生、引领发展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进一步完善建立党员发展、教育、管理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党员队伍素质。严肃党内政治生活,使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都按照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和党的各项规定办事。严格干部管理,健全完善干部选拔任用机制,加强年轻干部队伍建设,优化干部队伍结构,加大干部队伍的培养培训,建设一支高素质干部队伍。

加强作风建设。巩固和扩大群众路线教育活动成果,认真落实中央、省委关于作风建设的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作风建设长效机制。进一步增强宗旨意识,牢固树立群众观念,把社会满意、家长满意、师生满意作为开展工作的基本点,把深入基层、深入师生、深入实际落到实处。进一步加强学风、教风、校风建设,加强学术道德建设,形成积极向上和清淳清正的良好风气。

加强反腐倡廉建设。进一步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进一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强化对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监管。深入推进党务公开,深入推进廉洁教育和廉政文化进校园,大力开展示范教育、警示教育活动,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促进学校各项事业协调健康发展。

加强制度建设。认真贯彻执行党内法规、条例、规则等党的制度,按从严治党新要求完善学校相关党建工作制度,在各级党组织建设、党务干部队伍建设、党员发展与教育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构建校院两级管理体制下的基层党建工作新机制,使更多有效制度成为创新党建工作的重要载体,不断提高管党治党工作科学化水平。

加强群众工作。坚持全心全意依靠师生办学的思想,进一步加强对统战工作、群团工作和离退休工作的领导。支持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充分发挥工会、共青团、学生会以及教职代会、团代会、学代会的作用,支持和鼓励师生参与学校民主管理。加强离退休工作,真心诚意尊重、关心、照顾好老同志。集中集体智慧,凝聚发展强大合力,推进学校事业稳步发展。

(二)加强执行体系建设,确保规划有效实施

本规划在学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由校行政统一组织编制,经校长办公会、校党委会讨论通过,教代会审议通过后实施。学校党委和行政负责领导学校总体规划的实施;各学院、部门要明确规划实施的专门负责人,负责规划的贯彻实施。

本规划通过制定学科、专业、人才队伍、信息化建设、校园建设等专项规划和各学院、部门制定相应发展规划进行细化和落实。通过学校、学院和部门制定具有针对性、操作性的年度工作计划进行任务分解和实施,规划中的一些重大任务由学校、学院或部门通过年度专项形式组织实施。

学校对发展规划、专项规划、年度计划建立执行报告机制和定期评估机制。按照“整体规划、分段实施、动态管理、及时完善”的原则,加强任务分解,明确责任分工,实行规划责任制。

需修订本规划时,由学校“十三五”发展规划编制领导小组提出修订意见,报请校长办公会和校党委会批准。

 

楚雄师范学院

20166

 

 

 

 

 

 

 

附件:

1:楚雄师范学院现有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标准比较表

项目名称

合格

标准

现有条件指标

现有条件指标与合格指标对比

合格

情况

达到合格还需增加总量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生师比

18:1

18.7

-0.7

不合格

32

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30

65.36

+35.36

合格

/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人)

14

13.05

-0.95

不合格

10161

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元/人)

5000

6095.02

+1095.2

合格

/

生均图书(册/人)

100

79

-21

不合格

23.38万册

监测办学条件指标

具有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

30

39.79

+9.79

合格

/

生均占地面积(㎡/人)

54

38.79

15.21

不合格

162940

生均宿舍面积(㎡/人)

6.5

8.29

+1.79

合格

/

百名学生配教学计算机台数(台)

10

36.08

+26.08

合格

/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所占比例(%

10

14.95

+4.95

合格

/

生均年进书量(册/人)

4

2.99

-1.01

不合格

32725

: 1.按照2015年普通本专科生10649人、留学生62人、函授生2812、夜大生64人规模测算。2.根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进行测算。3.表中现有条件指标所涉及教职工数据统计时点为201512月。其余数据来源于2015年高基报表,统计时点为20151030日。

 

2

楚雄师范学院现有办学条件、“十三五”规划所需办学条件与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合格标准比较表

(按2020年全日制本科生1300015000人,硕士生3050人,留学生100人,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生3000人规模测算)

项目

合格比例标准

现有

情况 

“十三五”规划需要量

“十三五”达到合格标准需增加量

基本办学条件指标

专任教师数量(人)

生师比≤181

563

758871

195308

具有研究生学位专任教师数(人)

30%

368

500600

132232

教学行政用房面积(㎡)

14(㎡/人)

139793

183820212100

4402772307

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5000(/)

6786.81

6822.57837.5

35.691050.69

纸质图书藏书量(万册)

100(/)

87.97

136.45156.75

48.4868.78

监测办学条件指标

具有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数(人)

30%

224

300350

76126

学校占地面积(㎡)

54(㎡/人)

415454

709020818100

293566402646

宿舍面积(㎡)

6.5(㎡/人)

88841

8884198475

09634

学生配教学计算机台数(台)

10(台/100人)

3864

42644364

400500

新增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万元)

10%

882.82

4143.38

4143.38

年进书量(册)

4(/)

33300

5458062700

5458062700

:1.根据教育部教发【20042号《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合格标准》进行测算。2.表中现有条件指标所涉及教职工数据统计时点为201512月。其余数据来源于2015年高基报表,统计时点为20151030日。

楚雄师范学院微博
楚雄师范学院微博
楚雄师范学院微信
楚雄师范学院微信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楚雄师范学院学校办公室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