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楚雄师范学院信息公开网站!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信息公开目录   >   基本信息   >   学校发展规划

楚雄师范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

作者:     信息来源:    发布时间: 2017-01-10   审核人:   编辑人:

楚雄师范学院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教学基本建设之一,是学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标志,对高等学校的改革、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科学地定位规划专业建设,是学校谋求发展、形成自身办学特色和优势的一项战略性任务。按照《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做好高等学校2016-2020年专业建设定位规划工作的通知》(云教高[2015] 99号)等文件精神,为主动适应国家及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进一步加快转型发展,突出学校专业特点与人才培养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优化专业结构,构建我校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规模布局合理的本科专业体系,推动学校教学工作内涵式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建设质量,特制定本规划。

一、学校办学定位规划

(一)发展目标:坚持以教师教育为主,多学科综合发展,通过转型发展,将学校建成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在全国同类高校中具有较强办学实力和竞争力的地方本科师范院校。

(二)学校类型:应用型本科师范院校。

(三)办学层次:以本科教育为主,适度发展高职专科教育,努力创造条件开办研究生教育。

(四)人才培养目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有社会责任感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五)服务面向:立足楚雄、重在云南、面向全国,着力为教育、文化、科技事业和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六)办学特色: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突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学科专业综合性较强,本科教育基础扎实,促进地方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发展成效明显”彰显学校办学的“应用性、师范性、综合性、地方性”。

二、现有专业基本情况

(一)“十二五”专业建设概况

“十二五”期间,经过全校师生的共同努力,积极建设,我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实现了“学科专业稳步发展,办学规模稳步扩大,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的目标。

1.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专业建设水平逐步提升

截止“十二五”末,我校设置的本科专业由“十一五”末期的31个增加到46个(见附表一),其中师范类专业21个。本科专业涵盖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理学、工学、管理学、艺术学8大学科门类。一个学科门类较为齐全、布局结构渐趋合理、文理并重、基础与应用协调发展、教师教育与非教师教育并举的学科专业体系初步形成

表一:楚雄师范学院2015年本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

学科门类

二级类

专业代码

专业名称

师范标识

所属教学单位名称

1

经济学

经济与贸易类

020402

贸易经济

 

经济与管理学院

2

法学

政治学类

030201

政治学与行政学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3

社会学类

030302

社会工作

 

4

马克思主义理论类

030503

思想政治教育

S

5

教育学

教育学类

040102

科学教育

S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6

040103

人文教育

J

人文学院

7

040104

教育技术学

S

教育学院

8

040106

学前教育

S

9

040107

小学教育★

S

10

体育学类

040201

体育教育

S

体育与健康学院

11

040203

社会体育指导与管理

 

12

文学

中国语言文学类

050101

汉语言文学

S

人文学院

13

050103

汉语国际教育

J

外国语学院

14

外国语言文学类

050201

英语

S

15

050220

泰语

J

16

理学

数学类

070101

数学与应用数学

S

数学与统计学院

17

070102

信息与计算科学

J

18

物理学类

070201

物理学*

S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19

070202

应用物理学

 

20

化学类

070301

化学

S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1

地理科学类

070501

地理科学

S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22

070502

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

 

23

070503

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

 

24

生物科学类

071002

生物技术

J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25

心理学类

071102

应用心理学

 

教育学院

26

统计学类

071201

统计学

 

数学与统计学院

27

071202

应用统计学

 

28

工学

电气类

080601

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29

电子信息类

080714T

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

 

30

计算机类

080901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J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31

080903

网络工程

 

32

080906

数字媒体技术

 

33

食品科学与工程类

082706T

葡萄与葡萄酒工程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34

管理学

管理科学与工程类

120102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

 

经济与管理学院

35

工商管理类

120201K

工商管理

 

36

120202

市场营销

 

37

120203K

会计学

 

38

120204

财务管理

 

39

公共管理类

120401

公共事业管理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40

旅游管理类

120904T

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

S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41

艺术学

音乐与舞蹈学类

130201

音乐表演

 

艺术学院

42

130202

音乐学

S

43

美术学类

130401

美术学

S

44

130403

雕塑

 

45

设计学类

130502

视觉传达设计

 

46

130503

环境设计

 

注:*标记为国家级特色专业,★标记为省级特色专业;“S”和“J”分别表示师范性质的专业和师范、非师范两者兼有的专业。

 

“十二五”期间,依托优势学科专业,增加经费投入,构建了国家级、省级、校级三级特色(重点)专业建设体系。截止到2015年底,有省级规划建设硕士点学科3个,省级优势特色重点学科1个;学校46个本科专业中有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3个,省级重点专业建设点1个,校级重点专业建设点18个。2014年我校申报的“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项目,成功获批立项为国家级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2015年教育技术学专业立项为2015应用本科高校转型专业建设项目。

2.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教学科研水平不断提高

学校坚持“人才强校”战略,始终把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作为一项基础性和战略性的工作来抓。现有专任教师567人,博士、硕士300余人,教授、副教授200余人,其中二级教授3人;有云岭学者1名,云岭教学名师1名,省级教学名师5名,国家、省级学术技术带头人16名;具有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23名。有省级教学团队5个,校级教学团队8个。

学校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面向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面向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以横向项目、应用型课题为重点,积极开展科学研究与应用技术开发,研究水平和科研实力不断提升。共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百余项,有厅级、校级和横向项目千余项。建有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及培育基地)3个,省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2个,省高校科技创新团队2个,校县共建研究基地2个。科研成果获省级及其以上奖励百余项,共申请国家专利15项,其中获授权专利6项。

3.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投入,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

我校连年加大建设经费投入,加强学科专业基础设施建设,专业办学条件明显改善。目前学校土地总面积1055亩(含规划发展用地与实训农场),分为花果山、雁塔等校区。校舍建筑面积 25.7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近6786万元,图书86.26万册,电子图书722160种;学校有各类教室268间,语音教室5间,多媒体教室176间,有各类实验实训室123个。实验开出率达100%。学校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72个,能满足正常实践教学的需要。学校信息化应用已经覆盖了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和师生员工的日常生活等各个方面,“数字化校园”建设顺利推进。

4.教学改革不断深入,教学质量监控体系逐渐完善

学校不断深化教学改革,一是坚持顶层设计,强化应用能力培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构建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相适应的课程体系和教学组织运行方案。制定教师教育类专业“整合连贯型”改革方案,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全面推进,对原有教师教育专业进行改造提升,教师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稳步提高。二是积极推进学分制,深化管理模式改革,推行选课制,促进学生学习自主性和主动性。三是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深化实践教学改革。此外还深化了大学英语实行分级教学等改革。同时,学校着力实施本科教学工程,建构起国家级、省级、校级教学工程建设体系,目前我校拥有的国家级、省级“本科教学工程”项目已达85项。

学校坚持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质量为生命、狠抓本科教学工作不放松,构建了本科教学管理制度体系和以领导干部听课制度、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质量检查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教学质量保障与监控体系,有效地保障了专业建设的质量与水平。

(二)目前专业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专业结构与布局有待进一步优化

专业学科门类和二级类还需要进一步拓展,学科交叉与融合做得不够,文理渗透还未深入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中。本科专业依托的学科过于集中,传统文、理科专业还占有相当比例,与地方经济建设紧密结合的应用型专业还需要进一步拓展。从专业分布来看,专业分布相对分散,没有形成专业群,不能发挥专业群的协同效益和规模效益。

2.师资队伍建设亟待进一步加强

学校目前专任教师队伍数量不足,生师比偏高,部分学院和新办专业尤为突出;在国内省内有较高影响力的学科专业带头人和高水平教学团队及专业教学骨干缺乏;大部分专业尚未形成良好的学科专业梯队、教学团队;教师的教学科研与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能力也有待加强;为适应学校转型发展和学科专业建设发展的需要,学科梯队、师资队伍,特别是“双师型”教师队伍的数量及结构需要进一步补充和优化。

3.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

部分专业培养目标还不够准确,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之间存在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和产学研合作教育有待于进一步加强;对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考核方法的改革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程”建设存在重立项、轻建设的现象。

4.实验实训教学平台建设有待进一步改善

生均教学行政用房、生均占地面积和生均图书数量不足;部分专业,尤其是新办专业教学仪器设备、实验室、实习实训场所不到位,制约了专业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三、学校2016-2020年专业建设目标、思路、原则

(一)专业建设目标

1.总体建设目标

2016-2020年期间,以专业内涵建设为抓手,全面提升专业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到2020年,学校本科专业数量由目前的46个发展到63个左右,专业数量在现有基础上每年新增3-4个,在校生规模控制在15000人左右;以优势学科为依托,巩固优势特色专业,加强教师教育类专业的特色发展,使其成为省内一流、有优势的品牌(特色)专业;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学科交叉与融合,不断调整和优化专业结构,逐步构建成产教融合、校地校企紧密结合,特色鲜明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2.具体建设目标

1)新专业建设目标

2020年普通本科在校生总规模达到15000人左右(见附表二),研究生在校生达到100人左右,留学生达到100人左右,以函授为主的成人学历教育在籍学员达到3000人左右,各类非学历教育年均培训量保持在3000人次左右,相对于每个办学单位每年增加招生70人左右。

表二:楚雄师范学院“2016-2020”学生规模规划表

项目

年 份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学生规模(人)

11800

12600

13400

14200

15000

在现有专业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一个方面要大力发展生源足、就业率高、符合我校长远发展目标、有利于形成特色学科专业群的新专业;另一个方面要积极开拓适应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新学科和实用性比较强的专业,比如植物生产、土木建筑、以及行业管理等方面的学科与专业。2016年规划建设书法学、园艺、金融学、运动康复4个本科专业;2017年规划建设国学、翻译、新能源科学与工程、物联网工程、工程管理5个本科专业;2018 年规划建设应用化学、物流管理、城乡规划、人力资源管理、土木工程5个本科专业;2019年规划建设商务英语、审计学、工艺美术、工程造价4个本科专业;2020年规划建设电子商务、环境科学、绘画、建筑学4个本科专业(见附表三)。高职高专专业原则上不再增设。全校新增本科专业22个左右,使学校本科专业总数达63个左右。各学院要积极创造条件,培育1-2个优势学科、精心打造2-3个特色专业。

 

表三:楚雄师范学院2016-2020专业定位规划表

        年份

部门

2016

2017

2018

2019

2020

合计

教育学院

 

 

 

 

 

 

人文学院

书法学

国学

 

 

 

2

数学与统计学院

 

 

 

 

 

 

外国语学院

 

翻译

 

商务英语

 

2

化学与生命科学学院

园艺

 

应用化学

 

 

2

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

 

新能源科学与工程

 

 

 

1

信息科学与技术学院

 

物联网工程

 

 

 

1

经济与管理学院

金融学

 

物流管理

审计学

电子商务

4

地理科学与旅游管理学院

 

 

城乡规划

 

环境科学

2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人力资源管理

 

 

1

艺术学院

 

 

 

工艺美术

绘画

2

体育与健康学院

运动康复

 

 

 

 

1

建筑工程学院

 

工程管理

土木工程

工程造价

建筑学

4

本科专业

合计

4

5

5

4

4

22

 

2)已有专业建设目标
    一方面,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对一些传统专业进行调整改造。以培养“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不断改革课程体系,丰富实践教学,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传统专业要做精,要保持优势,要充分体现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另一方面,引入专业退出机制。对于不适应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就业率低的、办学水平低的专业实行“转、并、裁”的专业退出机制。

3)优势专业建设目标
   
继续建设好1个国家级特色专业、4个省级特色专业、1个省级应用本科高校转型专业和10个校级重点专业,力争再立项5-7个省级应用本科高校转型专业,建成校级应用型特色示范专业10-15个;教师教育类专业着力全面深入推进“整合连贯型”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建成一批反映“整合连贯型”特质的教育心理的系列教材和学科教学的系列教材,构筑一套适应“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师技能训练平台,建立一条校地、校校联合培养基础教育师资的合作渠道,并积极开发特色培养和项目训练,彰显教师教育特色;实施好西南边疆民族地区卓越小学教师培养计划改革项目,积极探索民族地区定向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培养体制,使其成为有优势的品牌专业。

(二)专业建设思路

根据学校的办学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和办学特色培育,按照学校“一个定位、两项任务、三大发展、四个关键、五个保障”的工作思路,以“巩固基础、强化应用,拓宽口径、改造传统,保持优势、形成特色,突出重点、服务地方”为改革目标,不断丰富和完善“加强基础,注重应用,优化结构,增强优势,协调发展,突出特色”的专业建设思路。专业建设要充分体现“就业导向、能力为重”的人才培养特点,积极调整专业结构和灵活设置专业方向,突出应用型特色。要主动适应地方经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类别、数量和质量的新要求,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和地方产业结构调整对学校专业发展的实际需要,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已有较强基础、人才需求量大、能够直接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型专业。要进一步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加强专业基本条件建设和内涵建设,逐步打造和形成一个结构合理、优势明显、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鲜明的专业格局。

(三)专业建设的原则

1.需求导向原则:专业设置与调整必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科学分析社会经济发展态势,充分调研社会需求和生源变化趋势,立足学校实际,准确定位,以科学的人才预测为基础,正确处理好数量与质量、近期与长远、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发展,力求适应国家和我省我州在“十三五”规划和产业转型升级中对人才的需求。

2.条件保障原则:正确处理现有专业建设和规划新设专业的关系,要在资源共享的基础上,保证专业建设发展对师资、实验仪器设备、图书资料、实习实训基地以及教学用房、教学经费的基本要求。

3.特色定位原则:教师教育专业是学校主要办学特色与优势,要适时改造与提升原有教师教育专业以适应基础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坚持 “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精”的理念,优先建设体现学校办学特色与优势的学科专业;优化专业结构,调整专业方向,改造传统专业,培植重点专业,强化学科专业内涵建设,突出专业特色,形成整体优化、结构合理的学科专业群。

4.规模适度原则:根据现有办学条件及发展规划,坚持专业建设与学校总体发展相结合、需求预测与办学实际相结合、建设专业与开展专业综合改革相结合,合理规划专业建设与促进规模效益协调发展。

5.持续建设原则:以促进专业长效发展为目的,要处理好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教学与科研、发展与投入、改革与建设的关系,在注重专业外延发展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的建设,促进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保障专业建设与发展的可持续性。努力形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有特色优势、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学科专业结构和人才培养体系

四、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措施及保障

(一)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及措施

1.调整优化专业结构,逐步建立与地方产业对接和匹配的学科专业体系

1根据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构建专业群。按照《云南省新型工业化重点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云南省滇中产业聚集区发展规划(2013-2020)》、《楚雄州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3-2020)》、《滇中产业聚集区楚雄组团发展总体规划(20142030年)》、楚雄州“一个目标、两大支撑、三大重点、四大战略、六大产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学校将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联系地方,适时根据地方需要调整专业结构,围绕地方重点产业建设全力打造与之匹配并能有效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专业群,将学校专业调整和发展充分融入到地方社会经济建设进程之中。优先打造那些已有一定整合和社会服务基础的信息技术、电子技术、生物技术、工商管理、艺术设计、旅游服务、教育服务等学科的专业群,积极开拓经济金融、统计审计、生态保护、植物生产、土木建筑等专业建设。

2)对现有的专业分类建设。围绕云南省及楚雄州所确定的产业发展任务目标对专业开展分类建设。第一,突出教师教育专业特色,稳步发展满足地方教育事业改革发展需要的专业。根据国家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内容和要求,围绕楚雄州地区、及云南省教育发展的需求,立足学校较深厚的教师教育办学背景,以及在服务地方基础教育改革发展方面已形成的优势和特色,坚持以基础教育为服务对象,面向基础教育培养高素质教师,彰显教师教育特色;第二,重点发展直接服务地方主导产业的专业。如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应用物理学、贸易经济、旅游管理与服务教育等专业;第三,积极发展为地方产业引进和扩大产业规模服务的专业。如财务管理、市场营销、工商管理、音乐表演、视觉传达设计、环境设计等专业;第四,统筹发展满足地方产业升级需要的专业。如自然地理与资源环境、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字媒体技术、信息与计算科学等专业;第五,积极发展地方需要量大的行业专业或稀缺专业,如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建筑学,国学、审计学等专业。

2.以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1)科学设计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紧紧围绕“思想品德优,专业基础实,职业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工作适应快”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深入研究经济社会发展对各类人才需求的趋势,结合生源实际、办学条件,探索完善具有我校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出发点,组织我校相关专业与企业、行业联合制定修订体现应用型本科要求的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职业能力,重组课程体系,精简课程门数,精选教学内容,加强通识教育和实践环节,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创业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充分彰显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经过几年的努力,逐步确立“学校主动、政府牵动、行业联动、企业互动”的“产学研一体化”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类专业,围绕长线课程专业(语数外音体美、信息、思品)打造出“整合连贯型”人才培养模式品牌。

(2)推进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改革,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优化教学过程,改进教学方式,进一步推进启发式、讨论式、案例式和研究式等教学方法,试行行动导向式和任务驱动式教学模式改革,鼓励教师积极创新教学方法,探索我校教师讲授理论部分、企业人员讲授实践部分的“嵌入式”课程教学模式;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勇于质疑、崇尚真理、追求卓越。继续开展大学英语分级教学改革,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大幅度提升英语教学质量。积极推进基于校园网络和多媒体计算机等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学手段改革,合理使用多媒体,引进先进的教学软件,增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增强教学的交互性,优化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加强实践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

进一步强化各专业实践教学建设,按照加强基础,提高能力的思路,构建专业实践教学的内容体系,形成“以实验教学和专业技能训练为基础,以专业实践、毕业论文(设计、创作)、职业技能实训、综合设计性实验、综合课程实践活动为主线,以科研训练、学术科技活动、实验室开放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为依托”的实践教学内容结构体系,为学生专业(职业)实践能力的培养搭建更多平台,促进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努力构建创新教育的平台,提升大学生实践创新创业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级学科竞赛;提炼一些院级学科竞赛项目;倡导教学单位开展专业性(行业性、职业性)强的学科竞赛。引导专业(行业、职业)技能考证,推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

3.加强教学基本建设,提升学科专业水平

(1)加强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围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面向行业、企业聘请一支有实践经验又能胜任教学任务的企业工程技术骨干或行业专家作为兼职教师队伍;加大“双师型”师资队伍培养和引进力度,一是有计划地安排原有专业教师到相关行业、企业顶岗锻炼、挂职学习、接受培训,推动部分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型;二是实行 “双师型”教师引进制度。在每年人才引进计划中安排适当数量用以引进一批具有企业、行业工作经历的技能型人才;三是实行“双师型”教师执业资格认证制度。鼓励教师参加由政府主管部门、国家一级行业协会等权威机构组织统一考试、开展的与本专业实践技能相关的国家职业(执业)资格、专业技术职称任职资格、职业能力认证及职业技能鉴定考评员等资格认定。通过培养、引进、外聘等措施,使学校“双师型”教师占教师总数的30%以上。

2)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

根据学校学科专业的布局,按照学科门类搭建统一的学科基础课平台;结合本校人才培养定位与特色,进行课程体系的整合和改革,进一步明晰专业设置与行业需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行业实际之间“三对接”的具体思路,并在此基础上构建融专业教育与职业教育一体的课程内容体系结构,开发相应的课程资源。结合专业转型、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改革的需要,加大教材的建设力度,积极鼓励教师编写体现我校应用型办学与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特色的教材。

3)加强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实验室的开放,使实验室成为学生课外技能实训、设计创新的重要场所。充分发挥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大用于新建、扩建和改造实验室,购买仪器设备经费的投入力度;到2020年,全校仪器设备总值达8000万元,生均实验用房增加到5平方米

按行业企业标准的生产、服务技术流程、技术技能体系建设学生校内实践、实训、实作基地,为我校相关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和教师应用型科研的开展提供支撑。要充分用好、用活校外资源,根据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有关要求,在互惠互利、共同建设、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在原有实习实训基地的基础上,建设长期、稳定的校外(境外)实习、实训基地,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

4.加强科学研究,以科研促进学科专业建设

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意识,努力在全校形成与本科高校相称的浓郁的学术研究氛围。鼓励教师积极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并为教师按期、高质量地完成项目提供必要的条件和一定的配套经费。鼓励教师在科研和社会服务中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增强发展后劲,并积极以科研反哺教学,从而促进我校学科专业建设水平跨上新的台阶。

5.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与保障体系

进一步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组织机构,完善管理制度,优化工作流程,保障教学运行,实现教学运行执行与监督两条线;建立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完善学校内部质量监控及评价制度,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教学质量标准、教学督导制度、听课制度、教学检查制度、学生评教制度、教学信息反馈制度、教学事故处理制度、教学质量一票否决制度等,严格执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二)保障措施

1.加强对专业建设的领导

专业建设是我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依托,决定我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体现着我校的办学实力与办学水平。专业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我校能否顺利通过教育部新一轮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要高度重视专业建设,把专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重要的任务来抓,将专业建设纳入年度工作计划和考核范围,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加大投入,搞好专业的建设和改革。建立专业负责人制度,逐步落实责任制,实施目标管理,并将人、财、物的支配使用权直接与职责和目标挂钩,充分发挥专业负责人在专业建设中的作用。

2.进一步转变观念,强化质量意识

提高全校师生员工对学校转型发展意义和价值的认识,增强紧迫感和责任感,明确我校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办学目标定位和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规格定位。将应用型本科教育理念落实到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各个环节中去,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规律,逐步提高专业建设水平与人才培养质量。

增强质量立校理念。牢固树立“教学质量是学校发展生命线”的意识,巩固教学工作中心地位,加强内涵建设,形成重视教学、重视质量的良好环境和管理机制,建立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的长效机制。

3.进一步为专业发展提供经费及条件保障

加大教学经费的投入,提高专业建设经费占学校总支出的比重,确保各专业建设及项目配套经费落实到位。对重点建设专业,根据财力逐步加大投入;对新办专业,主要在师资引进与培养、实验实训室建设两个方面加大投入;对待建专业,按规划的时间表,积极储备专业人员、规划办学空间、预留专项经费,保证专业开办顺利进行。通过各种渠道争取国家和地方财政的支持的同时,通过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不断增强专业的自我发展能力。继续保证“本科教学工程”建设项目经费支持,特别是要增加对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等方面的经费投入。

4.进一步建立健全专业建设评价机制

建立和完善专业建设的检查和评估制度,以专业评估促进专业建设和发展。建立健全专业设置、调整、奖惩与退出机制,巩固、提高专业建设质量,每年组织对各专业特别是新专业进行评估与验收;对于人才需求量大、办学条件好、就业形势好的专业,要给予大力扶持并适度扩大招生规模。对于疏于建设、社会需求量小、就业情况不好的专业,要及时进行整顿、改进和建设,适当压缩招生规模,或实行隔年招生。尝试建立对传统专业、新办专业、重点与特色专业核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并配套不同的措施,形成有效的竞争和激励机制。

楚雄师范学院微博
楚雄师范学院微博
楚雄师范学院微信
楚雄师范学院微信
Copyright© 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楚雄师范学院学校办公室版权所有